创造力的限制

2019-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94f443803a43

      周末在旁听关于创新引擎的课程,老师功力深厚,给出了好几个用于创造力训练的思维工具,然后会发现一个有趣也值得进一步思考的现象:

        当同样用工具模型展开思考时,即便主题是学员们更熟悉的业务方向,但还是会常常出现老师想到而学员没想到的点。

        老师的解释前提在于,创造力于人生阅历有正相关,因为老师见识更多,所以想到更多。

        和团队小伙伴也在琢磨,为了促进创造力,我们可以做什么。更多的去提供大家丰富阅历的机会和资源吗?

        要解开创造力的限制,我们该怎么做?

        在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创造力》中解释要具备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要素:

        1.领域:就是期望创造的领域的符号规则和程序,这里面包括了对所在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全面把握。要创造,熟为先。

        2.学界:具体指领域内的专家体系(的认同)

        3.个人:有意愿,有能力的个人在领域内的努力创造了价值并获得学界的认同。

        在日常的应用中,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在探讨,如何让我们的业务人员更具创造力。所以焦点可以暂时优先放在“个人”的研究上。

        在培训中,老师也开玩笑说,所教授的方法,很可能大概率会被在训后被搁置脑后。老师教授的方法里有几个其实解读起来,比较简单:

        1.线性思维路径逆转(A—>B调整为从C建立到A的链接路径)

        2.质疑法(针对目标领域的各个纬度特性采用反向质疑提问拓展思路)

        3.随机链接法(将目标领域与随机因素进行整合来启发新可能)

        但简单的方法,要真正做到随心所欲可为所用,却不简单。那么这里,创造力的限制又是什么呢?

   

        创造力的本质,是打破固有的模式,探寻非惯性或常规的路径方法。而这本身是反人性的,基于进化,大脑天然就会倾向于保存资源能量,而固有的模式或者是应激反应才是最省事的做法,不假思索才是人性的惯性。所以创造力的起点首先需要的是意识,意识到创造的需要,并有意愿去投入认知资源,给予必要的注意力。要实现创造力,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首当其冲需要改变观点,用更积极的思维而非过于功利的考虑去迎接改变,然后还需要广泛的收集信息,多多对世界抱有好奇心。

      要展开关于创造力的日常训练,其实比方法本身难,因为有些时候可能在还没有认真思考之前,内心就会去做判断“这样肯定不行,不要浪费精力去想了”、“这么想没用”、“这种练习有些没意义”。这样的想法往往就会阻碍我们继续投入精力到创造力的练习中,而基于创造力的研究数据提示,当采用平行思维模式诞生各样的想法时,往往会在想法涌现25个左右才开始找到感觉,更往往在想法数量超过100个时才找到最好的那一个。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创造力意味着对当下的改变,指向的是未知的领域,面对未知,如果采用的是消极思维模式,那么所看到大概率全部是风险。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其实早就给予提示,消极思维在需要创造力的场合会降低个体的表现,而积极思维则会激发个体更多的潜能,取得更好的表现。

        当我们最早开始创造力的训练的时候,可能会常常陷入没有想法的苦恼,这点也确实就是因为个体知识的关联储备有限,因此多多的去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要存太多功利之心,只是去发现,去探索就好。比如听到朋友谈一则新闻,不需要马上就开始评价,或者立刻导入自己的观点,耐心去听,也许会有启发,用一颗开放探究的心以及对应的积极思维模式去开始。也许我们很难指望单次开放探究就可以马上获得所需要的素材,但长期的坚持,总会有丰硕的收获。

        所以,怎么样可以突破创造力的限制呢?个人以为当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对于个体而言,训练自己的心态,愿意在创造力上给予投入,然后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用开放好奇的态度,去面对领域问题,面对世界。

        对于组织而言,建立积极、激励导向的环境,提供更多丰富的信息交流的场景,让个体可以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并获得更多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