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我的国
父亲如果在世的话,今年67岁,比共和国年轻三岁,算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一代人。
父亲是一个农民,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是一个跟着祖国铿锵的步伐不断前进的农民。如果要给父亲的一生来画像,恍然觉得,父亲像极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
孙少安13岁高小毕业就回家务了农,学习成绩优异的父亲从千河初中毕业后,也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开始为家里挣工分。
孙少安18岁当上了双水村的生产队长。父亲从17岁开始担任小队的会计和队长,先后长达16年时间,并长期担任党小组组长。
孙少安在改革开放之后办砖场发家致富,父亲也在改革的大潮里长期经营着砂石厂、水泥制品厂等企业,支撑着一家人相对殷实的生活。
还有更巧合的,父亲和孙少安竟然同龄,都出生于1952年。(书中写道:1975年的时候,孙少安23岁。)
除了经历,就连开拓实干、精明节俭、乐观幽默这些精神气质和性格特点两个人也高度相似。路遥笔下的孙家老大似乎就是父亲的生命原型,不知父亲在捧读《平凡的世界》时,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能肯定的是,他一定深深地感受到了,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是与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如是,孙少安如是,路遥如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亦如是。
父亲不是一个喜欢忆旧的人,他青少年时期的事,我知道的并不多。只是有一件事,他每次说起都难掩自豪。14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他和几个同学作为红小兵,第一次坐上火车去重庆搞串联,那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这次经历让他终身难忘。我知道,虽然父亲一生忙于劳作,几乎很少有机会离开家乡,但他热爱旅游,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可惜,除了生病之后,父母跟团去过一次北京,看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长城,就再也没有出门旅游过。如果父亲还活着,我一定会拉他每年都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青山绿水,走走神州的都市小镇,领略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受时代的一日千里。
生病之前,父亲从未休息过。从十几岁离开学校开始,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管是在生产队当队长,还是在乡镇企业当科长,抑或是在自己的企业当厂长,他每一天都在工作,很少有休息的时候。享受生活与他而言,是一件既没有时间做,也不值得去做的事。就连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别人在打牌串门子,父亲却在算他那永远也算不完的账。面对日复一日的辛劳,父亲从来没有抱怨过,没有喊过苦喊过累,因为他从来就不怕吃苦,更因为自己的付出能让全家人衣食无忧生活小康,那是他最欣慰的事。父亲常对我们说:“还是邓小平他老人家厉害,要不是改革开放,咱们家哪能办企业,哪能把你们惯得肉都不想吃了!”
的确,因为父亲的勤劳能干,在改革春风刚刚拂遍神州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最先盖起了大瓦房,最先看到了电视。至今我都对左邻右舍坐在我家里,满屋子的人一起观看《警犬卡尔》、观看《西游记》的情景历历在目。
父亲是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人。他的进取心完全做到了“与时俱进”。包产到户以前,他担任生产队的会计、队长。包产到户以后,他先后在村办企业砂石厂和水泥制品公司当领导。2000年之后,又办起了自己的楼板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不是在厂子里打楼板,就是在送楼板的路上,或是在电葫芦上楼板的施工现场。就是到了60岁以后,父亲也没有闲下来,虽已年过花甲,身体欠佳,但却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在家里的房顶上装了30多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虽然投资不菲,但对于将来的收益,父亲却显得信心满满:有国家的初装补助,发出电之后,国家电网还高价回购,这事儿值得投资。
父亲不长的一生,见证并参与了包产到户、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兴起、私营企业的兴起、产业转型等时代风云,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拼命实干、开拓进取的中国新农民形象。不管是在生产队还是在企业,他都以不怕吃苦、不怕吃亏、勇挑重担、敢于作为的精神赢得了社员和同事的交口称赞,并成为了一名当之无愧的先进共产党员,一位尽职尽责的优秀干部。
父亲在今年的春天走了,没有能听得到建国70周年的礼炮声响起。但在父亲的一生中,我却看到了共和国所走过的峥嵘岁月。个体生命在不断消逝,但我们的祖国却永远年轻,一代又一代人,永远走在向前的路上。
怀念父亲,是怀念一段历史!
祝福祖国,是祝福无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