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2017-07-06  本文已影响9人  花田馨语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而问题是船只。

在水流不太快的时代,你在河岸上慢慢走,也能跟得上水流。但在知识爆炸的洪流时代,你只有登上船只,才能保持和时代同步。守在岸上,只能被远远抛下,望洋兴叹。

                                                        ——古典

想起罗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一文说过,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再继续用农耕时代的学习方式来应对知识大爆炸,科技瞬息万变的今天。现如今很难有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因为较之前的时代,现代社会知识的总量空前的庞大,而且呈几何倍数增长。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读到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时候我们对待学习需要那么一点见异思迁,不求甚解的精神,无他,精力有限,真实的学习场景是碎片化的,大多数时候想要事事精修,是不现实,违背实际学习发展规律的。对待知识不妨像牧民一样,哪里水草鲜美就迁徙到哪里去。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自己去种开垦植一片草地,站在牛人的肩膀迅速了解某一领域基础的框架,运作模式然后迅速转入该领域更新的研究成果中去,往往事半功倍。

也就是在最近几年我发现之前一直误解的一个观点:阅读等同于学习。学习是多元多样的,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结果。换句话说,你不能因为自己读了一些文章就觉得自己已经领悟到真髓。毕竟读只是了解观点,是“学”,另一半“习”还是要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大脑,骨肉的一部分。这样看来也就不难理解大部分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

正因为知识迭代太快所以我们了解的很多知识可能已经过时或是正在过时,将要过时。并不是说之前的学习没用,而是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无他,一切只有“阶段性正确”,决策是如此,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如此。夜郎自大,闭门造车何止不可取,简直自取毁灭。

如果一种观点通俗流传,不妨看看它的源头(谁传播的,传播者的身份地位,该观点和他有直接间接利益关联吗?他为什么要传播该观点,是纯粹的普及知识还是别的?),它可以被证实吗?它真实的实验环境和限定条件是什么?样本有代表性吗?样本容量足够大可以支持说明该观点吗?……

很多时候基于我并不了解一个人的状态和所处的环境还有个人禁忌,处事方式,所以不喜欢据此人云亦云评价一个人或是他的所做所做是错还是对。对错都是相对的,也都是阶段性的,人身攻击不能使生活变得更好,自察(不仅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尊重自己的感受,察觉自己的内心,不被所谓的“高帽子”道德绑架成为可怜的隐形人。成熟的人生也包括不压抑自己的需求和内心,敢于踽踽独行,敢于提要求,说no),终身学习可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