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父母日记系列(十四)家里的两个老小孩儿(1841字)
以前我对“老小孩儿,老小孩儿”的理解并不深,从今年7月中旬近距离陪伴照顾老爸老妈开始,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老小孩儿”这个词语,因为他俩就是家里的两个老小孩儿。
“老小孩”是一个形象化的民间俗语,用来形容某些老年人在行为、情绪或性格上表现出类似于小孩子的特点。
现在老爸老妈的身上就出现了类似小孩子的特点,说起来特别有意思。
在老爸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是,现在他愿意自说自话,就像女儿五、六岁时在房间里对着墙角嘟嘟囔囔的状态,根本不需要听众,不需要与人沟通,自己说得超级嗨。
老爸就是这个样子,他一天到晚自说自话,而且他说的都是车轱辘话儿,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些事儿,听得我们耳根子都起了茧子。
还有老爸现在特别依赖我们,谁值班,他找谁,有的时候我跑到小卧室歇会儿或者对着手机语音转文字写文章,时不时会听到他问老妈:“老姑娘走了吗?”这样的问话要问上几遍才算罢休。
还有他特别愿意看电视剧《西游记》,每到暑假和寒假,他都会看《西游记》,而且百看不腻,昨天下午我让他下去溜达溜达,他却说要看《西游记》,看来《西游记》对他的吸引力要比下去“卖呆儿”要大得多;就像今天下午,他看到猪八戒,竟然笑出了声,连连说:“这个猪八戒呀,真有意思,就爱吃。”而我扫了一眼电视,心中暗想,那个又丑又胖的猪八戒有什么好笑的呢?
老妈“老小孩儿”的倾向最为明显的是变得固执己见,老妈总是坚持自己的习惯或想法,不太接受别人的劝说,这种变化有些类似于小孩的执拗。例如我们不让她捡废品,怎么说她都改不了,每当领经过垃圾箱时,她的两眼就会放光,双脚会不自觉向垃圾箱移动,如果没有我在旁边反复劝阻,相信她一定会冲到垃圾箱面前,就像小孩子看到了一个久久没有得到的心仪玩具一样。
老妈的固执已然成了习惯,以前家里养鱼的时候,她总是拔制氧电源,拔了电源,鱼缸就没有了制氧功能,可怜的鱼儿总是在缺氧的状态下生活,在我家能活下来的鱼都是生命力极强的勇士,无论我们怎么劝老妈,老妈依旧如故。
老妈还会关电视插座的电源,我不止一次跟她说那个电源不用关,不费电的,老妈每一次都非常认真冲我点头,然后下一次还是同样的神操作。
白天看电视的时候,老爸就会喊起来,“这电视咋又没有信号了呢?”以前我会跑到电视边看一看,现在根本不用看,直接来到客厅把电源打开,我知道,肯定是老妈关了电源。
我家的这两个老小孩儿一动一静、一快一慢,倒是也比较搭配,老爸走路快,还没等迈开步他就想跑,而老妈总是慢吞吞的,即使是在过横道远处有车来的时候,她也丝毫不着急,而且还振振有词,“咋的,他敢压我呀?”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老爸喜欢动,他的动不仅表现在身体上,更表现在嘴巴上,老爸一天到晚都在说,从来不觉得累;而老妈喜静,喜欢静静地挑菜、静静地看书、却静静地嗑瓜子,她耳朵背,却不肯带助听器,所以一直生活在静静的世界里,也幸亏老妈耳朵背,否则老爸的连环叨叨叨会让她血压飙升、让她崩溃。
昨天晚饭后,四姐让我赶紧回家,我把头扭向大卧室,看见老爸老妈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样子,有些于心不忍,便决定陪他们玩会儿麻将。
现在他们真的老了,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少,玩麻将对他俩来说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
我走到大卧室问老爸:“老邱头儿,玩麻将啊!”他反应非常迅速,一脸不屑:“玩什么麻将?”我知道他口是心非,故意将他一军,“既然不玩麻将,那我可回家了。”说着我就要往外走,老爸的声音从后面传来,“那就玩呗!”
我和四姐相视而笑,一我们张罗玩麻将,老爸不玩才怪呢!
玩麻将的头几把,老爸一次也不赢,反倒是老妈频频赢,要么自摸,要么别人给点炮。
老爸有些坐不住了,开启唠叨模式,“唉,我一把也不胡啊!”
又过了一会儿,我偷偷跟四姐说:“让老头儿胡两次吧,要不他该不爱玩了。”
我们开启了哄他开心的模式,有一把老爸抓了两个“会”儿,已经胡手里了,他却看不出来,我帮他看了之后说“胡”了,四姐马上拿出来2块点炮钱,。
还有一把,明明是四姐自摸,已经推牌,但老爸没看见,他也推了牌,我赶紧说,“哎呀,老爸糊了,还是自摸,赶紧上钱上钱。”老爸立刻挺直了腰板,好像在向我们宣告,“老邱头我现在点子起来了。”
再看四姐,笑跟哭一样,明明四姐胡了,还硬让老爸胡,这上哪儿说理去呀?
等麻将结束时,我们盘点一下,谁输谁赢,最后,老爸竟然闹了个本儿,老妈赢了2块钱,老爸感觉很骄傲,尤其对自己后几把频频胡牌的表现尤为满意。
其实只有我和四姐知道,这里面全都是水分,但看着老爸很开心的样子,我们也很高兴,谁让我们家里有一个90岁的、一个85岁的老小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