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第六(四)
六祖法宝坛经 忏悔品第六(四)
(博主注:本节重点在无相三皈依和自性三宝。佛教讲的三皈依是佛、法、僧这三宝。但六祖把它创新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强调自皈依。这一创举把虚无缥缈的佛法拉回人间,使每一个修行者都能从自身做起,在自身找到心灵归宿。他把这无相三皈依称为自性三宝。这是禅宗特色,明心自性,不假外求。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 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三皈依,在寺庙里受了三皈依后,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了。有的佛学爱好者,喜欢佛教内的这样或那样,但没有受过三皈依,就算不上佛教徒。所以,三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最基本的手续。你想成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吗?就必须到寺庙里去做三皈依的仪式。三皈依的对象是三宝。就是佛、法、僧这三宝。为什么叫“宝”呢!宝贵嘛,皈依了三宝,你就乘上了出离生死苦海的飞船,所以称之为“宝”。不皈依三宝,哪怕你修上了天,却不知断烦恼,出生死,只能是凡夫在六道中轮回。所以,只有佛法僧三宝能帮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这在佛教中是“决定义”,不是或可或无的,所以要进入佛门就必须皈依,办好组织手续,你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建立了佛法,成立了僧团,三宝都是释迦佛立的,我们学佛,学习佛法的根本保障和依据全是佛所指示的,我们自然要皈依佛。一佛、万佛乃至无量无边的佛,佛佛同体,皈依了释迦佛,也就皈依了阿弥陀佛,皈依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皈依了佛,佛用什么来帮助你出离生死,呢?那就是佛说的法。你用佛说的法来指导修行,就可以出离生死,所以要皈依法。但是释迦佛已涅槃了两千多年了,其它的佛我们更没有见到,怎么办呢?不要急,还有僧,僧是代表佛在世间住持正法、宣传正法的,所以要皈依僧。什么是僧呢?一个出家人不能算是僧,他可以是一位比丘,一位比丘尼,可以是一位罗汉,也可以是菩萨,但不能算是僧。僧是梵语僧伽的省称,翻译过来叫僧团,或法团,必须是三个以上比丘一起修行所组织的法团,也就是一个佛法的团体。对某个出家人是不能称之为僧。不过现在大家习惯了,对单一的出家人也称之为僧。出家人也自称“贫僧”,“山僧”,这在法相上是讲不通的。皈依僧,真正说来要见道以上的才值得皈依,小乘要初果以上,大乘要登地菩萨以上,这些才是真正的僧宝啊!有的修行人,虽未彻底出离生死,但对出生死的法懂了,见了道,见与佛齐,这样的修行人实在难找。其次是发了菩提心的比丘,他的大气层是真的,他不仅自己努力修行,争取成佛,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样的比丘也不多见。还有就是能守好戒律,三业清净的比丘,这样的出家人,都值得我们去皈依,去供养。皈依不是一件小事,你了不起,我尊敬你可以,佩服你可以,绝谈不上皈依。皈,是归老家,即自己的最终归宿;依,是依止,依靠,生生世世都需要的依靠。所以,只有三宝才可以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三宝的境界即我们最后结果的境界,也就是道。一个世间烦恼深重的人发心皈依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皈依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是人生最大的事。以上是对三皈依的一般讲法,而禅宗对此有自己的特殊性。 六祖在这一段里讲的三皈依,是以禅宗自己的特点和道理来讲的。有的人认为六祖这种讲法不对,是取消三皈依了。不能这样认为,六祖是针对唐代当时佛教的一些弊病而作了这样的开示的。那时一般的人都热衷于理论的研究,疏忽了修行的实践。六祖对症下药,扫荡了那些虚浮琐碎的东西,他讲的都是要大家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做起,从自己本性上下手。《坛经》全讲的这个内容。如果前面讲的大家真正懂了,那么六祖这里的“无相三皈依戒”也就不难理解了。 六祖大师的种种的方便;让你自己和佛搭上关系。佛者,觉也,觉悟了就是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成了佛。我们如果也觉悟了,难道就不是佛吗?六祖大师反复强调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强调“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所以这里强调“皈依觉”,就是要让你知道自己的觉性也是与佛无二的。皈依佛当然对,但把什么责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点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觉,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觉唤醒。自己的觉不唤醒,尽管受了三皈依戒,你还是不能了生死的。所以六祖进而以“自心皈依觉”、“自心皈依正”、“自心皈依净”,这样的方式,来疏通被“愚迷”、“烦恼”所窒塞了的心性,真是滴滴归源,丝毫不爽。这一切,全都纳入了“无相”的自心自性之中,落实在每一个具体的人上,就使佛与众生贴近了,大家也才感到修行、解脱的可靠。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直捷的方便:“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你自己就是三宝,不给点出来你不知道。佛者觉也,你觉到了吗?现在大家在这儿听佛法,这就是觉,佛就是凭这个觉而开悟成佛的。西藏喇嘛们常常辩论什么是佛教徒?皈依三宝就是佛教徒了。但释迦佛又皈依谁呢?当然六祖大师可以回答,皈依自性三宝嘛!但我还没能看见其他人能作如此的回答。他们说释迦佛这辈子没有皈依,但前生前世皈依过迦叶佛、燃灯佛。但迦叶佛、燃灯佛又皈依认呢?这样无穷尽地推下去太困难了。在六祖这儿,“皈依自性三宝”就截断了,人人都有三宝,人人都可以自己皈依自己。这是禅宗的特色,懂了这点,其它的就不难了。
(博主注:下面是另一位高僧的解释。)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各位听完四宏誓愿了,我再为你们各位授无相的三归依戒,归依觉两足尊,觉就是佛,佛就是觉,何谓两足尊呢?即是福慧具足圆满了,
归依正,离欲尊,正也就是法,法也就是正;正法,法正,要归依真正佛法,不要归依邪法、天魔外道的法,离欲尊,人人都有一种欲,而这欲真是害死人,人为何不成佛?就因有这欲,有欲就有贪心、瞋心、痴心,而学佛法就要离欲、断欲去爱,没有贪欲,所以这叫离欲尊,
归依净,众中尊,净者僧也,僧者净也,归依僧,因僧人是清净福田僧,而清净就是不染污。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从今天开始,称「觉」作师父,不再归依天魔外道,不再做旁门外道的徒众了,常证明自己有自性三宝,今劝各位善知识,归依自性佛宝、归依自性法宝、归依自性僧宝,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你归依觉,就不要生邪迷的心,要少欲知足,人不是不吃肉就是少欲,不是多看点经就是少欲,少欲就是要离去婬慾心,在楞严经上这样说:「婬心不除,尘不可出?」婬慾不除而想出三界,那是无有是处,要知足就是没有贪心,穷死也不贪,饿死也不贪,无论如何困难都不生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这就是两足尊——福慧具足,自己心归依正法,念念不要有邪心、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缘故,所以没有人我的分别、贡高我慢,贪、爱和执著了,你能这样,这就叫离欲尊,离开一切的欲,
自心归依清净,则面对一切所有的尘劳——社会上所有的境界,不被流欲所转,不被社会潮流所腐化,你应教化社会、教化众生,而不要被众生教化了,,能自性不染著,这就叫众中尊——众生中最最尊贵者,因众生都是染著,若想出乎其类,找乎其萃,与众不同,就要离欲,能没有欲念,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学佛法,若毛病不去,只会说几句法,那一点用处都没有,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如果照此去修行,就是自归依的道理,但一般凡夫不明白归依的道理,从早到晚受三归戒,假设你要说归依佛,佛在那个地方?若你没看见佛,你凭著什麽去皈依呢?若你说我见佛了,那你就是打妄语,各位善知识,你们要自己深入观察,不要错用心意,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要你归依自己的佛,不是叫你归依他佛,自性佛本来就有的,可是因没有善知识指点你,所以不知道,现在你既已归依,就要归依自己的佛,不要归依其他的佛,自己的佛你不归依,那你要依靠到什麽地方去?你依靠外边,这都是向外驰求,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谓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於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於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现在你自己应该明白,要自己归依自性三宝——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归依觉,就不应该做糊涂事,归依正,就不应该做邪事,归依净,就不应做肮脏的事,内要调伏心性、要觉悟,外敬他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但要对朋友、亲戚存恭敬心,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亦要和蔼相待,不可板起脸来,尤其对最不好的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才是真正学佛人的本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