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的人心——读《儒林外史》有感

2020-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浩瀚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吴敬梓,则生在清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吴敬梓早年家中遭逢变故,家族成员为了权力和财产大打出手,在经历了这场变故后,吴敬梓无意考取功名,更是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洞悉世间腐朽的人心。

于是,《儒林外史》便应运而生了。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并没有专门写哪一个人贯穿全文,书中的主角不断变换,更像是无数的短篇交替的长篇小说。

书中并没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情节,而是由无数的选截片段组合而成。但是在我看起来,《儒林外史》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终其全篇,都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本质,把清朝的腐朽和官场仕途的黑暗,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围绕着这个核心本质,吴敬梓运用了大量的例子去揭露,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少年王冕,自幼勤奋好学,聪明勤勉,很快,王冕便成了县里的名人。王冕不愿求取功名利禄,县令拜访他避而不见,朱元璋授职他不接受,最后独自一人跑到了会稽山隐居起来。对于王冕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吴敬梓可谓大加赞赏。

而老童生范进自幼学习八股文,但奈何屡试不中,为此,范进受尽王屠夫嘲讽屈辱,更是家贫得老娘都快饿死了。可自从范进中举以来,人们都争着结交,邻居们争着送东西,王屠夫争着托衣服,连大地主都来结交一番。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吴敬梓都在明着暗着讽刺清朝仕途的腐朽黑暗,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

而像老童生范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更多的还是底层的小人物终生都在科举路上蹒跚前行,最后又无可奈何的倒下,变成枯骨。

人心的腐朽,仕途的黑暗,在吴敬梓的笔下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在书中,无处不在揭露和批评。但上层权贵们依然我行我素,极尽奢华。而在最底层的人们,却是一辈子都在泥坑里摸爬滚打。这一幅士林百态图,把中国历史上的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展示得一览无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