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北大春秋(1)
日本投降的第二天,教育部长朱家骅就找傅斯年谈话,要其出任北大校长,仍负责其付出心血并以此起家的史语所工作。其实这項决定早有预谋,抗战前夕,宋子文当选行政院院长,就思量调与自己皆为留美派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为秘书长。蒋答应就职,应是在矛盾中经过苦苦挣扎,否则,他不会事前不与北大同人商量,事后不致信向北大教授们解释,自美回国经昆明也不到联大去一下,径飞重庆。从这不合常情的举动,可见蒋的选择完全出于私心,让其愧对同人,愧对北大。
蒋与胡适都师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教授,蒋比胡早三年,属同门。同年毕业,不同的是,胡在毕业答辩会上面如死灰,终未闯过这道鬼门关,而蒋却跃马挺枪,一举拿下该校博士学位。后胡拿到博士学位比蒋晚了10年,坐上北大校长椅子晚了17年。
蒋是背着毛毯吹着口哨潇洒地离开哥伦比亚大学的。蒋在美就与孙中山相识,归国后一路顺当,先后担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浙大校长、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辞职后,出任北大校长。
蒋在任上,提出了“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口号。虽逢战乱,蒋任期内北大的教学研究水平都有大幅提高,西南联大八年,也是功绩多多,受到学界尊重。
北大的教授们认为蒋作为天下士林罕有其匹的宗师级人物,却去做宋氏门下的帮闭者,觉得不惟个人之耻,抑亦学校之耻。郑天挺致函蒋后夫人陶转达教授们的意见,蒋不听劝阻,想任行政院秘书长兼北大校长,北大同人举俥斯年作最后的劝阻,无果。傅不再顾及情谊,鼓动朱家骅免去其校长之职,先让其主动请适。蒋无奈,公开辞去西南联大常委及北大校长之职。他的此举,还是可以看出他弃学从政,作为知识分子对学术界的不舍。
蒋之所以出任行政职务,与从小种下的一粒羡慕权贵的种子有关,再加上时局的混乱,大学不再是一个静心治学之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学校多派渗透,各种政治势力介入,又加上物价上涨,经费不足且政府延迟拨付。校长难当,两头不是,是政府与学生间的夹心饼,坐在火山口上。
傅斯年在历史的风云际会间委以重任,他头脑尚清醒,深知胡适在儒林中地位更重,于是向朱家骅辞掉,并推举胡。朱出于复杂考虑,对傅的荐举表示冷淡,并推托是蒋介石的意思。傅于是上书蒋介石,作为文章斫轮老手,拿捏极有分寸,说理有据,让蒋信服,获批。
2024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