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说一件艺术品

#作品004 埃格尔斯顿的“天花板”

2015-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了不起的顾惜朝呀

作者:赵阿萌

原地址:http://zhuanlan.zhihu.com/whiteroom/19804178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彩色摄影始终被艺术殿堂拒之门外,黑白摄影作品占据着制高点。

你没看错,“上世纪70年代”——虽然彩色摄影1907年就被发明出来,柯达公司在1935年就将彩色胶卷商业化了,但它一直仅仅被用于广告宣传等商业领域,而不是用于创作“作品”。一位我个人非常尊敬的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甚至曾有些武断地表示:“黑白就是摄影的色彩”。

这一切的转折点在1976年,传说中的纽约 MoMA 美术馆举办了那场传说中的展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个展。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其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是这样的:

(用摄影师自己的话说:“就像是鲜红的血溅湿了墙壁”。)

展览引发的冲击就像这幅照片一样强烈,而展览中的其它照片也同样令主流摄影界困惑,因为它们看起来太“平凡”:

这种对于“平凡”的轻视其实刚好解释了为何彩色摄影迟迟未能进入艺术领域——因为它看起来太“日常”。并且,由于彩色冲印的高成本、个人难控制等技术问题(但埃格尔斯顿刚好是个富二代,这个问题对他来说不存在,这些就是题外话了⋯⋯),使它一直被局限在广告招贴等场景中,这更让人们对彩色摄影作品带有了一种“俗气”的刻板印象。

在以往的概念中,艺术作品往往被要求“高于生活”,至少是跟日常生活有距离的。黑白照片因为过滤掉了大部分生活中“不重要”的色彩,将画面从我们肉眼看到的场景中提纯出来,所以依旧是保有这种距离感的。而彩色摄影——尤其是威廉‧埃格尔斯顿的彩色摄影则不然,它们看起来似乎就是日常生活本身。

威廉‧埃格尔斯顿对此是这样回应的:我认为没有什么是“更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所有的细节都有意义。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沙考夫斯基(Szarkowski,MoMA摄影部主任,现代摄影史上最重要的策展人之一)显然是埃格尔斯顿的伯乐兼知己。是他一眼发现了埃格尔斯顿作品的价值。他在此次展览的策展前言中称:埃格尔斯顿的作品与此前的一些彩色摄影实践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不是对色彩本身有兴趣,他是对“有色彩的世界”有兴趣。

而埃格尔斯顿不断拍摄的这个“有色彩的世界”正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经历着那段战后的物质空前繁荣、精神躁动的消费时代,那么还有什么比彩色更适合展现当时那个时代的呢?

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似乎跟 Flickr 和 Instagram 里那些年轻人发布的照片没什么不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但在70年代的美国,摄影还不真正属于大众——这也是为什么埃格尔斯顿将自己的行为称为 “民主”("I had this notion of what I called a democratic way of looking around")。这种“民主”在当时只被少数人拥有,而在人人都是手机摄影师的今天,已经是属于每个人的创作权力。就像任悦*曾经写过的:“埃格尔斯顿之后再无埃格尔斯顿”,如今这个时代再去学习或者膜拜他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相机的民主化进程至此已经完成”。

* 诚意推荐任悦的网站1416 教室 | 摄影如奇遇非常有信息量,帮助了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