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以文会友
【原创首发】
以文会友,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文是载体,包含琴棋书画等才艺,友,不是泛泛之交,是有共同兴趣爱好和思想交流的益友。以文会友虽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但历代中国文人对此是领悟最深刻、践行最广泛、纪述最早的,约二千五百多年前,《语论·颜渊篇第十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我培养仁德。几千年来,以文会友是人们思想高度交汇、灵魂相互碰撞,交友识人的惯用方式。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流传着许多以文会友的佳话和典范。
东晋时,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把每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康熙年间,时任扬州府推官的王渔洋与一些诗人名士于扬州虹桥行修禊之礼,首写《冶春词》二十首,诸人和之,一时称为文坛盛事,此即为著名的“虹桥修禊”。
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一个浪漫纵情,一个抑郁顿挫,虽然个人的秉性和作品风格不同,但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成就了一段文坛的千古佳话,被后人誉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公元744年的3月,李白途径洛阳,因一机缘巧合结识了杜甫,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十一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从此成了好朋交。对于李杜的这一次见面,先贤闻一多先生曾经饱含激情地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饱蘸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于1848年2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共同理想的人自然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友谊,是世界的传奇,世界的神话。
还有傅雷和黄宾虹,相识时他们一个35岁、翻译大家,一个78岁、画坛宗师,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两人志趣相投走到了一起,他们的交谊,不仅仅是画坛的“佳话”,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
以文会友,会的是挚友,交的是知音,就像简书这个大平台,友友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写诗歌的,有写散文的,有写小说故事的,有写纪实文学的,因为热爱,大家走到一起展示才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论尊卑,不分贵贱,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以文会友,在快节奏的今天和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显得有些另类而独行,但它可以交心、可以怡情,虽不似摔琴觅知音那样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却如品茗对弈般清心爽朗、情趣盎然。
以文会友,畅谈古今中外事,寻遍人间良师益友,何乐而不为?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