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的背后是什么?
前两天和老梁聊天,她说自己有一个同学,竟然把参加工作以来的所有荣誉证书都摆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以示纪念。我听了,真觉得这人太在乎荣誉,过去的纠过去了,用得着这么显摆吗?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这些过去的荣誉用得着都摆着吗?还不是一种炫耀?
不过,老梁却不以为然。她竟然很认同这位同学的做法,一个人珍惜荣誉,也是珍惜自己曾经走过的光辉岁月。这些荣誉与其说是显摆,倒不如说是一种鞭策。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证书,看一看那个曾经努力的自己,在逆境中的倔强与挣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鼓励呢?
回首自己的不上进,似乎也从淡化荣誉开始。职评以前,我会努力争取每一次评优评先的机会,从市级骨干教师到省级骨干教师再到省名师。即使女儿上高三,我也毫不犹豫选择前往河大参加培训,让她自己度过了两周自给自足的日子,现在想来,当初的我是多么的执着与豪迈。
女儿的初、高中六年的奋斗史,也是我的专业成长史,因为我知道她不愿意自己的妈妈仅是一个中年妇女,所以我愿意做做样子。但是她高三下期我就开始懈怠了,她考上大学我更加佛系了,班主任不当了,杏坛网研社退出了,读书吧的分享活动也不想参加了,学校各类评比也不操心,也不去参与了,我成了一个佛系的教师。
平时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以外,就是看看书、写写文、画画画、回家陪陪老爹老娘,再去中医那里按一按或者灸一灸。再也不问窗外事。
今天文质书院醒走者这个公众号的义工编辑陈老师给我要文章,让我编辑好发给他,我全然没有一点欣喜。我问他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他说:公号推文,您不觉得是一种认可吗?后期会评奖,2021线下教育行走的依据。我呵呵一笑:认可不认可是别人的事情,这个对我重要吗?没想到陈老师竟然生气了:我也只是一个推文编辑义工,尊重每一个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心中的认可或许对您不重要,但参与这个活动,大家应该都是志同道合之人。
陈老师误会了,我这个人主要是年龄大了以后,过的比较随性。写文也只是自己的爱好,没想那么多。当初参加教育行走自然是它的线下活动打动了我,让我也很想有机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终究不是一个狂热的爱好者。做事情也很随性。
图片来自网络但陈老师生气的回应,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佛系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很大的问题的。
第一是懒惰。因为任何一个活动的参与都需要我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有些是我感兴趣的,有些是我很不感兴趣的,但都需要时间的付出。而任何付出都是有收获的。佛系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方面的懒惰。
第二是逃避。避重就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参加任何一个团队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自己擅长的还好说,投入时间和精力就能搞定。如果是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尝试一些新东西。而做这些事情都需要从我的业余时间中扣除,我觉得自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这又何不是为了逃避专业上成长的斧劈刀刻呢。所以,与其说是佛系,倒不如说我自己在逃避专业成长的问题和难题,也就是痛点。在成佛还是成铺路石的路上,我做了铺路石。因为没有经过千刀万剐的痛,就不可能有美的蜕变,也不可能有众人的膜拜和敬仰。
第三是没实力。有时候不去争,看似佛系,实则是没有实力的表现。比如今年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我倒是积极参加了,但是却名落孙山。为什么?按照发表的文章和课题算分,我只有两个课题,而别人不仅有课题还有CN文章。一下子比我高出0.4分。我所有的安逸都成了打自己脸的巴掌,实力不如人,更是自己在专业上不思进取的表现。反观人家赵老师,临近退休,不仅年年做课题,而且年年在CN刊物发表文章,还参编了课标书籍的编写。排在第二的马老师年龄比我小,却比我努力得多,也是3篇CN。所以说,与其说自己佛系,还不如说自己实力欠佳。
第四是傲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佛系且随性的一个人,这点我和老梁很像。我们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但是似乎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今天陈老师解释突然让我觉得我有些傲慢,不够尊重人。是的,我可以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但是我不能补尊重每一个义工的劳动,与我沟通是他们的职责,认真对对待这份沟通也是我在待人接物方面应该表现出来的真诚。
“认可不认可是别人的事情”后面的潜台词是“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在乎。”这是多么傲慢的一种态度啊。既然加入了一个团队,就应该对团队抱着该有的忠诚,并承担自己的义务。我也明白了自己这种随性不讨喜的原因。
佛系的背后折射出如此多的问题,我真为自己汗颜。
也许,我应该努力做一个不再佛系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