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见过这么撕裂纠结的上海楼市

2020-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魔都财观

最近好多朋友都来告诉我,上海楼市回暖了。

我打开常看的小胖看房公众号,的确是一片火热,售楼处里挤爆掉的照片随处可见。

不过,置身到微信群里,又是另外一种情绪。不下一个粉丝透露,因为担心疫情影响经济,买房的事暂时搁置了。

忽然间,上海市场进入一种十分诡异的状态。

成交是在慢慢变好,每个人都看得到,但还是忍不住要忧虑未来。

我在房圈混了十多年,从没遇到今天这样的状况:楼市明明在发光发热,购房者心态却如此撕裂。

好在,魔都财观不是一个只会云评论的自媒体,我们每天都在带着粉丝

实操买房

,今天这篇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在一线真实感受。

01

和大家交代的第一个发现是,3、4月的上海楼市真的有小阳春,比前两个月是好了很多。

有这么一个判断,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来自于我自己的一套出租成交。

我在楼市也算个老人了,手上还是有些房子的。

前两天,有一套房子租客到期了,照例我去把房子重新挂牌。

因为刚挂牌想试探市场,所以我一下子把租金从5300提高到6000。接下来是常规操作,钥匙一把一把送到周边3公里所有中介门店。

当我吃过午饭发到第五家中介的时候,忽然接到第一家中介的电话,说有租客看中了,想谈价格。

我一开始以为是中介套路我,去了之后看到,真的有个年轻人坐在店里面。

小伙子也很实在,他原来就在小区里有房子,这次是给家人租房,方便互相照顾。大概聊了15分钟,最后以5700租金成交了。

讲真,我从来没有这么快的把房子租掉过,以前换租客的空置期至少也有一周。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重视,因为租房市场比买卖更敏感,租房市场的率先回暖,意味着上海的真实居住需求在释放。

这里有点反常识,不是都在说经济很差大家失业,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花那么多钱借房子呢,我一开始也没想明白。

直到昨天我看到了丁祖昱文章里的图,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上海月薪5千到5万各个薪资段的就业岗位不跌反升,比其他城市好得多。

看上去,上海的实体经济还是不错的,应该是好的就业环境给了楼市购买力支撑。

02

当然,更直观的楼市热度,还是要看二手房成交。

这两天,信义地产发布了上海第一份3月二手成交报告。

3月上海二手住宅共成交约1.52万套,这个数字比去年高峰期每个月2万套的牛熊分界点,还差不少。

只看3月成交总数的话,只能说刚刚摆脱静淡市。

但是如果你看细节的话,会发现楼市正在默默发力。

因为疫情的好转,上海很多小区已经允许快递员和中介进入,上海二手成交回升速度很快,3月最后一周0.48万套,已经达到了小阳春水准。

如果市场能维持这样的热度的话,我估计4月的数字会更好看,成交热度会继续扩散,因为大家都是买涨不买跌的。

03

我带着乐观的预期,去找了我们团队二手房专家孟老师确认,想问问一线的情况。

孟老师证实了我的想法。

他告诉我,4月第一周,我们团队就完成去年高峰期半个月的成交量,继续延续3月份的好生意。

但成交是有分化的,现在上海卖得好的二手房主要是学区房和有规划的热点板块。

上海因为民办摇号的关系,进民办名校不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家长们空前焦虑,都在为孩子准备保底公办学票,中内环的学区房全面回暖。

特别是对口双学区或者9年一贯制名校的,不管是老破小还是次新板楼,由于买的人多,房东心态变好,浦东有的地方已经涨了10%。

另外,像大虹桥、张江、三林这些地方,虽然没有什么学区概念,但因为有产业支撑,照样有很多人追捧。

不过,那些没有学区、没有规划、单轨交或者没有轨交的板块,就没那么好运了,比如金沙江西路丰庄、比如华新这种,二手依然很淡。

告别孟老师,我接着调研了新房专家火箭哥。

火箭哥的观点也很干脆:上海的新房这2个月到访量的确很大,但还没有到暴发的时刻。

像绿地外滩这种2000万总价还能抢光的毕竟是少数,新房还是沉默的大多数,比如徐汇梧桐公馆和康城清水湾认筹就一般般。

当下只有两种新房卖得好:产品过硬或者区域内没有竞品。

说穿了,不管是二手房还是新房,上海楼市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但只有局部供不应求。

透过两位专家说的那些楼市撕裂,探寻下板块冷热背后的规律,我发现市场正在呈现一个新的特征:

购房者的产品思维开始崛起。

这里说的产品不只是户型装修小区物业,还包括了产业赋能和教育赋能,是把房子当做体系化居住解决方案。

现在的购房者变得空前理性,一个房子要卖的好,要么长的好,要么供应少,要么有学票,否则是不会买单的。

这就是典型的自住购房型需求,关注即时满足的结果,而不是预期画饼。

04

好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当下的上海楼市,不是全面回暖,而是结构性回暖。

有买房的客户,但只限于自住和改善需求。

当下是真没有什么纯投资需求了,我说的纯投资需求是三年前那种全杠杆买房的打法,这种基本被消灭光了。

我看到的购房者思路很清楚的,买房就是为了自住要爽,就算自己暂时不住,也会按照自己的偏好眼光来选房,因为难保将来要用。

所以这导致一个房子好不好卖,产品力和资源赋能的决策占比非常大。

我记得以前涨得快的时候,我们最喜欢是那种大面积低单价的房子,因为可以做高杠杆,来获得高利润。

而现在的选筹思路似乎有所改变,大家变得喜欢漂亮外立面,喜欢学区,喜欢地铁,要有配套。

购房者愿意为获得感支付溢价。市场里有设计感的新房开始变得好卖,二手房里那种好看的次新也开始热起来。

为了迎合需求,供应端的反馈也很快。

最近几周我接触了几个房企, 都在趁机加推,我看了一眼,清一色的改善产品,就算是很远郊的,明明应该做上车盘的,也努力去做叠墅、平层、大三房外加精装这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下其实是个很微妙的风口,新房市场新产品供应的迭代,就是未来2、3年后次新二手房市场主力成交。

一旦等到这一批新房卖光之后,有效成交不断加强购房者产品力认知的时候,整个市场的分化就会被固化:

没学区的老破小越来越难卖,作为存量保有的基石,沉淀下来,而增量的成交,只有漂亮住宅或者带强势资源才能有交易量。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趋势,我不知道是否一定会走出来,但值得留意,这关系到未来十年我们买房保值增值的方向。

05

说来讽刺,今天和你反复强调房子产品力的我,以前其实最不讲究产品力。

毕竟,习惯了过去十年,那个多买面积就能赚钱的大时代,换到今天这种精雕细琢的选筹,讲真我还需要点时间才能适应。

不过,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变化,也让我开始慢慢理解产品力驱动这件事。

这几个礼拜,我一直折腾自己办公数码环境,先后配了机械键盘,mac,妙控鼠标,大屏幕。

捯饬完了之后,看着办公桌上一堆自己买的东西,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好笑。

以前年轻的时候,买电脑就喜欢追求CPU、内存,越快越好,鼠标键盘嘛一百块山寨就行了。

没想到,自己人到中年之后,迷上了追求周边,CPU弱一点,内存少,都好说,但是键盘要用手感好的,鼠标要用操控便捷的,显示器也上大的,最好再配一把人体工程椅,这些东西让自己坐在电脑前忙个几小时,身体也还扛得住。

人呢,到了一定年纪,就慢慢失去了当时天不怕地不怕,改变天下的勇气。

没办法,终归要面对现实,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除了自己被世界改变了,世界上什么都没变。

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如踏踏实实地改变下眼前的境遇,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该享受生活,就好好享受生活。

所以这几年,我开始慢慢理解那些买好房子自住的人。

以前房产是投资品,就像个横冲直撞的少年,心比天高,没那么多讲究,只要把规模做大就行了。不管是对房企,还对个人,本质上都是在做大仓位,靠价格增值赚钱。

这样的模式下,你去买个高价盘享受,当然被人说不克制。

但今时今日不一样,中国楼市和我们这代80后一样,都慢慢步入成熟,你说上海这样的动则近千万一套的房子,再快速翻倍,即便像我这样乐观的,再有想象空间,也不敢想这个画面。

这个世界终归要变老的,人们也会慢慢变得实在,购房者不再追求那么虚无缥缈的涨幅。

所以现在的购房者的心态就是:你别跟我说什么规划、愿景,对不起,我看不到那么远,经历过这次疫情之后,更不敢想那么远了。

大部分人,在当下买房,都是很务实的。

房子么,就应该漂亮、豪华、有学区,让自己过的好一点。

至于什么增值,那是以后的事情,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反正不能挡着老子住好房子。

嗯,这个世界终于又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很现实,也很真实。

以上是正文,来自观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