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读书笔记6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挥千卜么?是重还是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自古以来,爱情总是扮演勾魂摄魄的宠儿。
发现美好总是一种愿景,然而,困难与压力却是我们生命源源不息的动力,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与简单的。
真正和谐的爱情,还是要有精神的共鸣、深度的灵魂沟通、互动的前行力量……否则,都是披着“爱情”的外衣的一种“绑架”。
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正如巴门尼德曾经指出的,消极会变成积极。
我们任何的人生选择,对也好,错也罢,轻也行,重亦可,在做出了决定的那一刻也就已经走在了不可回头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伴随责任道义做出选择,既不泯灭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又能以勇敢的姿态承受生命的重担,在轻与重的徘徊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我们就可以背负责任勇往直前,慷慨而从容、智慧而宽宥地活出生命的厚重感。
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糕。因为名声会将灵魂的空间全部毁掉、吞掉。
主人公的情人曾说:“我喜欢背叛,因为背叛就是探索生命里面的未知,是探索尚未知道的那个部分,尤其是探索自己的灵魂、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
所以说,背叛是个好东西。甚至,有时候为了强烈地去感受自己的探索快感,你没法不背叛自己。明知道背叛不对,但还要背叛。
昆德拉曾引述另一位作家的说法:小说是人类对世界整体表示怀疑的最后—块宝地。
对昆德拉来说,小说的核心学问在于:准确地呈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通过小说情节,去点出生命里面只有通过虚构才能去探素的种种不可知的、可能的真相。真相永远不止一个,甚至,小说迫使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真相?什么才是事实?确实有真相和事实吗?
我们对于事实和真相的追求,其实有时候是一种虚构的欲望,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来反省这个问题。小说里面,人的各种想法,故事对白,甚至小说人物的梦,有助我们重新解释生命。这是昆德拉的小说美学和他对小说意义的认定。
创作是怀疑世界现实的“整体性”,但创作本身,自成“整体性”。
昆德拉在小说里提出了各种的思考角度,并且追问: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些和自己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伟大的欧洲导演桑·雷诺瓦,他说过,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不管他一辈子拍了多少部电影,其实他只是在拍一部电影。昆德拉也是一样,他处理的就是那些困扰他的,界定他的,也帮助他的,去面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那几个少数的关键议题。,
昆德拉把圆礼帽之类小装置、小物件穿插在他的小说里,还有小生物,像书中的那条狗。故事近尾处,托马斯变乖了,跟他妻子归园田居,后来里的狗死掉了,它的最后一个微笑,很温暖、很温柔,象征了他们两个人对于生命意义重新找到和谐。可是,这又是那么哀伤,这里躺着一条温柔的狗,居然会带着那么好看的笑容而去,那么,是不是说,生命只有在死的时候才能找到解放?死亡代表什么?在死亡面前,你生命中的种种灾难是什么呢?
昆德拉先生还说到梦。比如,有一组剧情说托马斯的妻子特蕾莎梦到飞机场有三个男人,好像警察,他们在追着她丈夫,然后,她老公倒下了。倒下之后怎么样?身体缩起来,缩到最后变成一只小小的兔子,其中一个男人把变成小兔子的他交给了她。她把那个兔子放进自己口袋,好像很安全,可是也很哀伤。昆德拉严肃地指出:恐惧跟哀伤不太一样;恐惧里面没有美。恐惧是我们看到一种未知事件的爆裂强光,很恐怖。相反的,哀伤必须以我们知道为前提,里面是有美感的。在哀伤里,我们会发现世界笼罩在一片蓝色的柔光之中,万事万物从来不曾如此美丽。
比如,书里写一个教授弗兰茨和一个年轻的女学生交往。昆德拉说,弗兰茨这个可爱又老实的教授,抵挡不住自己的中年危机,掉进了一个可怜的姑娘的手掌心,她甚至说不上漂亮,但是一个50岁的中年人弗兰茨却为了一个年轻的肉体而出卖了灵魂。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弗兰茨为此受了多少苦,当然其实他的妻子受了更多的苦。后来,弗兰茨死了,他的妻子就从他的死亡中找到了轻盈的快感,却又同时找到了“永恒的夫妻的哀鸣”,这的确很悲哀。
昆德拉还说,弗兰茨死前不需要再说谎了,因为,男人在死前就只想见到妻子,他对她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用眼神向她表达了感激,他的眼睛向她请求原谅,而她,也原谅了他。
这些都不是年轻时候的我所能理解的,现在却可以理解了。可是,可以理解了又怎么样?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回不去的,一如小说中的弗兰茨。只好:下辈子重来,做个好人,就像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后一句话,“那个男主角,振保,第二天睡醒了,改过自新,又是一个好人”。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表现的社会是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而在这种全社会的堕落中,个体的堕落却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反抗。
就像霍尔顿,他以一种近乎“自暴自弃”的方式反叛着现实社会。
霍尔顿找妓女这件事,既表现了他对成人世界的厌恶,又体现出他在向成人世界靠拢的现实。霍尔顿本身就是个矛盾综合体,他—边厌恶着成人世界的虚伪混乱,一边又难以摆脱这种诱惑,他心比天高、厌恶世俗,却仍旧只有—个小孩子的身体和力量。
书中霍尔顿第一个女友琴和第二个女友萨丽,对霍尔顿而言,有着不同的象征。萨丽象征着现实社会中的性关系,而琴象征着柏拉图式的爱情。因此在霍尔顿眼里,萨丽是肉体的欲望,而琴是完美又虚幻的,是他理想世界中的精神伴侣。这两个人的存在,也揭露了霍尔顿情感上的矛盾。
“麦田”和“守望”都取自象征意义。麦田可以象征童年,也可以象征友谊、亲情、爱情,象征值得我们守望到地老天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守望则象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保护,那就是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麦田里玩游戏,附近只有霍尔顿一个大人。当孩子们迷茫、不知道往哪儿跑的时候,霍尔顿就站在悬崖边守望着,一旦有孩子往悬崖这边跑过来,他就把他们捉住,保证他们的安全,保护他们的天性。霍尔顿对妹妹说的这段独自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最珍贵、最经典的内容,不仅揭示了书名的真正含义,也倾吐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少年真正的内心世界。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句话一直留在霍尔顿的脑海里,并深深影响着他。霍尔顿之所以想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正如这句话所言:“为了守护在麦田里的孩子们而卑贱地活着。”
德国学者汉斯·彭纳特曾说,霍尔顿是孤独的,他的心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室友、妓女、对他动手动脚的老师等人所代表的丑陋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妹妹和修女等人所代表的纯洁、美好的世界。霍尔顿因为发现后一种世界的日渐消失而感到孤独。
很多人在年轻时都会有愤世嫉俗的感觉,感觉自己被套牢了,身边的人太虚伪。也许随着人的成长,这种感觉会慢漫消失,因为人们后来学会了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但也许它会持续,因为有些人像霍尔顿—样愿意忍受痛苦继续思考。
昆德拉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美与丑是相辅相成的,美丽往往存在于丑陋遍布的地方。就像花开的地方越是荆棘重重,杂草丛生,花朵就越是开得娇美鲜艳,热烈红火。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什么是“毁灭者”,什么是“守望者”了。“毁灭者”就是像霍尔顿的室友、装腔作势的女友萨丽,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男女那般虚伪、表里不一的人们。这些“毁灭者”,共同组成了昆德拉口中那个“被背弃的世界”。但与此同时,在这个假恶丑的“被背弃的世界”里,还存在着一些真善美的人和事物。一如一心想“守望”他人的霍尔顿,以及霍尔顿心中那些值得“被守望”的存在:象征完美主义的琴、善良和蔼的修女、天真无邪的妹妹和那些活泼自由、还没被社会污染的孩子们。他们在假恶丑的世界里,定义了真善美的标准。让霍尔顿这个“守望者”,真心想要保留住他们的纯洁与可爱。
在霍尔顿的“守望”中夹杂着愤怒与迷茫,但也满怀善意和希望,这份希望,就藏在无边无际的金色麦田里,藏在有人守望的悬崖边上。无论世界如何,—个人内心拥有“守望”,就不会迷失方向。
在年轻人眼中的成人世界,就是虛假的,而虚假就是不好的,当然我们周围的成年人也看破了,有时候觉得,虚假真的是不好的吗?真实的又真的是好的吗。
我想《麦田里的守望者》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语言艺术,更重要的是,它真的写出人在成长中那种不可解脱的迷惘,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人生失败族”,仿佛做什么事都失败,找不到出路可是还是想找出路,然后替自己悲哀,也替同一代、同一种类型的年轻人悲哀。
坦白讲,每—个成长中的人都曾经有很严重的人生失败。其实现实中,不管你有多少的胜利,总难免跟别人比,有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挫败。《麦田里的守望者》真正写出了潜伏于所有人心底的、因挫败而生的愤怒与无助。
这书里面有很多让年轻人听不进去的对白,像那个主人公和他老师聊天,老师提醒他:“孩子,生命上的游戏,我们就要跟着游戏规则去玩。”
其实主人公霍尔顿还不是—样虚伪,嘴上说:“我知道,老师我知道。”可是他心里却在说: “游戏什么。假如在游戏里面,你是站在赢家那一方面,那当然就是游戏啦,我承认。可是如果你站在赢家的对立面,那等于是输家、失败族、人生失败族。但当你身边根本没有赢家,你只是—个窝囊废、人渣、失败族、学渣……那根本不是游戏,没有游戏可言。这就这就是他的感觉,但他没有向老师正面辩解。
在种种的失败里面,霍尔顿觉得受伤,塞林格也写出他受伤里面的渴望与善良。书里有一段著名的话,就是霍尔顿的妹妹问他到底要做什么,他回答说“你真的要间我想做什么吗?我告诉你,我这辈子最想做什么,我不想做律师那些工作,因为做律师那些人只是赚很多钱,打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车、喝马提尼、摆摆臭架子,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乔依斯说有一次她写信对塞林格抱怨环境、学校、家人,塞林格轻轻一句,就说:“亲爱的乔依斯,你的问题就在于,你太热爱这个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很动人,好像什么都没说,却好像又什么都说了。说中了,你太热爱这个世界,这句话,等于用我们俗人的语言说“太执着、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可是这种套语用太多了没有力量。所以塞林格这一句,乔依斯(前面必须直唤对方的名字乔依斯),你的问题在于你太热爱这个世界。这么一说,哦,你的心就软了,融化了,就什么都给他了。
除了小胖子,还有另外—个人,开枪行刺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男人,被捕之后,警察在他旅馆床上也找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还有其他类似的案件,凶手不懂得怎佯排解,
件,凶手不懂得怎样排解他们的愤怒。他们没有把愤怒转化为救其他的小孩,而是选择去毁灭,毁灭他们心中所谓的虛伪的人。显然,一股情绪起来之后,可以走东,也可以走西,有不同的方向,但可惜有人偏偏选择了破坏的方向。
希望你去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假如你读出愤怒,希望你往美好的、光明的、守望的方向走,要做守望者,不要做—个麦田里的毁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