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幸福人生》:穿越时空的仁慧目光,治疗现代人日常不幸的一味

2019-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陆嘉宝

忙完了双十一的这一周,认认真真地重新再看了一遍这本书,初冬的深夜里,好似与罗素大师一起,在脑海里将这个异常朴实却人人追逐的课题——怎样才能自由和幸福——重新思考了一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数不清的快乐时光。”阅读此书,我也获得了和爱因斯坦的同样的体验。

本书没有讨论战争、经济剥削、恐怖教育——造成人类种种不幸的根源之一,也无艰涩的哲学原理,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从“不幸之源”与“幸福之源”分别切入,像罗素在前言里面写的一样:目的仅在于通过我的阅历和观察而得到的获得自由与幸福的小窍门提供给读者。其实这就是本书的最核心观点:幸福的获得,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要义便是:消除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固然令人精进,审视自我心理状态固然重要,但对于自我的过分关注,执着于内心的空虚与纷杂心绪,不仅对现状毫无益处,还会令人丧失对生活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陷入厌烦、焦虑、恐惧、疲劳、妒忌等不幸之源的情绪之中,继而这些情绪与过度自我关注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幸福自然只能在梦游杜巴克图时才能获得了。

人生在世,时日不长,正如毛姆所讲,人本来就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对于永恒的头脑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人所有的痛苦、快乐和真挚的情感,从宇宙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全无价值、不值一提的。将自己的目光投向远处,投向身边的人、窗台上的花草、窗外缱绻的云、几千公里外蔓延的森林、不曾抵达的海边、世间的变迁、宇宙的无垠吧。一个人需要了解他所在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需要关心作为人类应当关心的一切宏大命题,对世界的波澜状况,对人类命运的来龙去脉缺乏兴趣的人,无疑是放弃了人类被特别赋予的特权和优待。

第二要义:培养多样的、高雅的兴趣爱好。

这一点其实是对第一点的扩展与执行,首先是多样兴趣爱好的重要性。疲劳,焦虑、抑郁、神经紧张等等情绪已是现代人的典型标配,而造成这些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过度自我关注的连带效应——不能对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东西产生兴趣。除了睡眠之外(其实梦里应该也无从幸免),头脑的思考永不停歇,今天未完成的数据分析,明天重要会议的发言草稿,年底的述职报告,三年后的职业规划,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一架无法摆脱的机器的支配之下残喘,容易兴奋、缺乏洞察力、烦躁易怒、以及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所有这些既是疲劳的原因,又是疲劳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对外部的兴趣渐渐丧失,除了周而复始在心里追问人生的意义之外,能否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尚未可知,这一生确实永远被黑暗的闸门所压制而动弹不得了。

所以罗素才说凡是那些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必须先睡上一觉的人才是聪明至极,而且要想在应该忘记工作的时候就能忘记的人,往往是那些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多种兴趣的人。这些兴趣“绝不能再次运用那已让整天工作搞得疲惫不堪的官能,也不该需要意志和决断力参与其中”,比如赌博,而且一般也不可使人过度兴奋,造成感情衰减,使得意识与下意识都不得安宁。无论是在焦虑与忧心充斥着的日常琐碎中,还是面临难关,与其忧虑与其一筹莫展却无济于事,去看看推理小说,去玩一局游戏,去修修阳台上的盆栽,去看一部伊朗的电影,都是明智的选择。通过一次次新兴趣的发现,重拾活力与热情,打开自己的心胸,不拘泥在自己的狭小心房里回肠荡气,去体验生命的广袤与至美,不仅放孩子们,也把自己放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除了多样兴趣爱好的培养,我们还要提高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与追求。现代人被人类文明的机械模型塑造得越来越彼此相似,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受到大众性情感所左右,我们的表情也焦虑得如出一辙,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也沦为一场接着一场的庸俗模仿,被模仿对象更是“一届不如一届”。“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这是罗素最著名的言论之一。一个伟大的现代社会应是由许多自由的、充满创造性的个人所组成的。我们从不认为个体应当相类似,因而兴趣爱好也不应被框定,而在现代教育对艺术审美培养教育的缺失下,加上商业社会和大众媒体有意的引导,我们深陷消极娱乐与消费主义的漩涡(在我看来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都是商人创造出来的本质上让人消费的伪概念),根本不知道如何打发闲暇时光,生活方式与观念毫无生气与流传价值,趋于庸俗甚至恶俗。木心曾经说过,庸俗已近恶俗,恶俗就是恶了。所有高雅的娱乐几乎都被抛弃了,我们除了能够寄希望于现代道德的转向之外,只能在自己身上努力去弥补这种缺失了。

第三要义:持续的心理自律的培养。

人不应该受情绪操纵,一时相信此物,另一时又相信彼物,没有定见。无论是焦虑、恐惧还是负罪心理,都可以通过一种积极的生活哲学以及一定的心理控制加以避免。然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思想对缺乏控制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麻烦,除了必须立刻处理的以外,可以暂时把它们搁置起来,而不是不适当地、无间歇地去思考,这种习惯可以在通过对大脑的思维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之后养成。

罗素在这里提出的“心理自律”就是指在恰当的时候思考问题的习惯。现代道德的一个误区就是对意志力培养的过分强调,但其实意志力与时间一样,宝贵又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培养心理自律,使人以最少的脑力付出完成工作,富足出更多的心绪与精神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将自我置身于广阔无际的宇宙中去,感受人类烦恼之渺小,心灵之伟大,对这个世界做一些有益之事,说一些有益之话,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