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也是一项能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幸福(二)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天石_花径

晚上临睡前,老公躺在床上,很舒服的长出一口气,“哎呀,终于可以休息啦。”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刚工作时的日子,996式忙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也是这样舒服的长出一口气。

我们俩就这么信马由缰的瞎聊,旁边的孩子突然问,“妈妈,我上大学了可以还住在家里吗?”

“当然可以了!”我抱了抱他,接着说“小孩子总是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嘛,我们永远不分开!”

这份笃定的回答,是我欠孩子的。

(一)

或许有人会说,哪有孩子长大了还不离家的?

没错,孩子总会离开父母的。但是,对于当下的场景来说,孩子不需要一个“无比正确”的回答,而是需要妈妈看见他内心的渴望。

以前的我,不会聊天,看不见对方的所思所想,只会从客观事实出发。就事论事嘛,认真诚实总是美德吧,吧?吧……嘿,当年的我真就是这么二。

我们最开始聊上大学这个话题,大概是在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吧。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聊到了上大学要离家住宿舍。

那时候孩子问了我好几次,“上大学一定要离开家吗?可以住家里吗?”我却没有读懂孩子的心。

哎,对于一个三岁的小娃娃来说,他怎么能够想象出自己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把唠叨的爸妈像个麻烦一样挥挥手拜拜掉的样子呢?

那个住宿舍的话题,理所当然的成了孩子心头的一个重担。在恨不得让妈妈天天抱的年纪,他就被我这个二缺妈妈提前告知了不知远在哪里的“分离”。

脱离了孩子当下的状态,再正确的真相,都没有意义。

(二)

湖南卫视《少年说》曾有一期节目,小姑娘喊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为什么你只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好?

小姑娘真的很委屈,“我知道别人很厉害,可是我一直在努力,为什么你就从来没有看到过呢?

她眼里闪着泪花,对妈妈发出呼唤,可台下的妈妈还沉浸在自己的道理里,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孩子漂,不要沾沾自喜,让她更谦虚努力……

“我说了自己不适合激将法,可是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说到这里,小姑娘已经哭了。

妈妈却还在坚持,“我说实在的,你要改才会有效果,不是说我肯定你,你就出得了效果。”

妈妈的话真的很有道理,全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忽视了孩子当下的状态,即使出发点很好,造成的结果却是伤害了孩子

哪怕小姑娘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你们的做法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妈妈仍然选择性忽视。为什么会这样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妈妈心里已经种下了一个执着——我夸你会让你沾沾自喜,这是不对的,谦虚努力才是对的。妈妈不要做“不对”的事情,哪怕孩子真真切切的说“我想要”,也拗不过妈妈的执着。

这一刻,在孩子的心里,妈妈是缺位的。

我们往往太把道理当作唯一的真理。可是,孩子是灵动的、变化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啊,又怎么能用一成不变的道理去衡量他?

现在她很低落,不自信,想要妈妈的肯定,我们真心实意的赞美她,可不可以呢?

哪怕将来某一天她真的沾沾自喜了,我们再提点她,行不行呢?为什么现在的赞美就有这么大的危害作用,将来的提点就没有作用了呢?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不要被我们内心的执着迷住了眼睛,看不到孩子的渴望。

(三)

前几天,有位妈妈向我求助。她的孩子小飞跟她聊天。

小飞说,“妈妈,放学后的时间,我可不可以自己来安排?”

小飞妈妈很奇怪,“你的时间就是自己安排的啊。”

原来,小飞喜欢打游戏,有时候放学了他先玩游戏后写作业,妈妈总会念叨几句。

这一次,小飞提出来想让妈妈不要唠叨自己,结果又被妈妈灌输了一通道理。

最后,小飞对妈妈说,“我没什么想说的了,我要自己呆会儿。”

事情要怎么做是一回事,孩子的心情有没有人懂,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小时候也会渴望爸爸妈妈能明白自己,可是当我们成为父母了,却一样被道理牵着走,顾不上孩子的心。

我告诉小飞妈妈,孩子需要你回应他的心情,“你玩游戏的时候被妈妈念叨,是不是觉得妈妈不信任你啊?”

可是小飞妈妈还是放不下自己的担心。玩游戏确实有可能影响学习,可是,这是一般的道理,放在小飞身上,妈妈没有看到他每天的作业都按时完成了,他的学业没有受到影响。

为了警惕那个并没有发生的后果,我们如临大敌,把自己的道理强加给孩子,最后就成了无话可说的局面。

同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能不能放下这些担心呢?

当孩子懵懵懂懂,就是想要爸爸妈妈陪伴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要打着独立的旗号,把他推得那么远呢?

当孩子那么努力,就是想要爸爸妈妈一句肯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别再强调“谦虚使人进步”而冰冷的拒绝他呢?

当孩子被我们的道理所困,我们能不能放下“我是为你好”,而去听他说一说心声呢?

坚持守着自己的执着,我们便看不到孩子内心的渴望,明明有满满的爱,却硬生生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