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催婚的别人,只有恐慌的自己!送给那些被催婚的同胞们
不少单身男女同我讲,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就莫名很沮丧。社交媒体上,亦有五花八门“反催婚指南”祭出,回家过年的味道变了,倒有点奔赴战场的悲壮感。
没有催婚的别人,只有恐慌的自己!送给那些被催婚的同胞们每年春节,我都会封存大部分的自己,只留下小小一部分,来度过这个奇怪的节日。
不管你平时多么逍遥自在,这时候都不得不接受从头至尾的考验:赚多少钱?结婚与否?何时生小孩?小孩怎么样?我剩下这小小一部分的自己,沉默寡言,最擅长装聋作哑,封闭自己的感官,甚至不得不关闭了一部分大脑,来度过这难熬的数天……
我自己也曾是个大龄单身青年,从21岁到29岁,催婚的那些陈词滥调听了整整8年,8年啊,抗战都胜利了。也曾沮丧、愤怒、委屈,痛斥上一代人观念的落后和狭隘。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观催婚这件事,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1,对于结婚这件事,代际之间的观念鸿沟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大。
经济与精神皆独立的现代女性,已经把结婚当成生活方式,而不是所谓的归宿。别说上一代人,连同时代的不少男性,已经被时代甩出去好远,就像一篇文章讲,“女人都不想结婚了,男人还在幻想找个保姆。”
女性觉醒、成长太快,都市里同龄的男性都有点追不上了,更别说生活在十八线城镇的上一代人。
2,我们害怕催婚,根源在于自己内心的恐慌。
在小城镇和乡村生活过的人应该会懂,别人问你“有对象没”,“怎么还不生小孩”,其涵义和问你“吃饭了吗”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你的生活,这些看似亲密的追问,仅仅是一种寒暄的方式。
别谈什么隐私权,用都市人的观念去指责小城镇人的生活方式,是件非常不聪明、两败具伤的事。
那我们害怕的是什么?不是别人的催催催,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慌——我是不是真的是个loser?会不会真的遇不到那个对的人了?我会孤独终老成为一个笑柄吗?
这些恐慌,在大城市里容易找到同境遇人的安慰,以及大城市给了你充分的自由和可能性,因此只有当你回到家乡,面对亲戚直言不讳的追问时,才发现自己无处遁形。
3,我们都希望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而没有学会理性包容地对待。
2016年,心理学家武志红出版了一本书《巨婴国》,引发广泛的讨论。我忽然觉得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都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
比如,春节面对亲朋好友催婚这件事,过去的我,会本能地觉得很烦躁、很抗拒,内心有这样的声音在呼喊——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们容易被别人的语言所伤,因为我们接受了他们投射过来的讯息:
你怎么还没结婚?
我们愤怒的是,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颜值、我的聪明、我的事业、我开阔的眼界、多元有趣的观念,而眼睛只盯着我有没有结婚?
潜意识是,你为什么不按照我的意志,说我爱听的话?
而如果你的心理状态,是理性的成年人,你会理解差异,明白世界并不会按照你的意志运行,从而更加包容地对待。
所以你看,哪有催婚的别人?只有恐慌的自己。
这几年,我的另外一个洞察是:真正幸福的人、在婚姻里体验过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人,他们不会催婚。
因为他们懂得:催婚催不来好的感情。
遇见那个对的人,有多么不易。不是你把自己经营得足够优秀就可以,遇到爱情这件事,需要那么点运气;
结婚并不意味着从此幸福甜蜜,无忧无虞,而是另一个复杂的开始,它真正考验两个人的人品、智慧、情商、心性。婚姻是零和博弈,要么双赢,要么双输,这意味着,一方做到100分,如果另一方是0,那么结果还是0。经营好高质量的婚姻,更加不易。
真正自信、笃定,内心强大,他们也不会害怕被催婚。
因为他们明白:婚姻状态不是价值评价、幸福与否的标准。
生活是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不必用一时的得失来定论。因为不管你未婚,已婚,还是离婚,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你都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面对,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收获、不同的幸福感来源。与其惶惶终日,不如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更高的智慧和格局,enjoy每一个得到和失去。
单身没什么可怕的,相反,它意味着你的人生和情感是充满选择的,因此,更应该乐观、从容、有勇气。
我只想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不要焦虑,不要内耗。
不要把年轻的、飞扬的青春年华,过得愁眉苦脸,只是因为暂时没有遇到那个可以相伴一生的人。
单身的时候,你可不可以活得充盈、自由,舒展、有价值?至少,你应该去探索这种可能性。
我在更加年轻的时候,也憋着一股劲,想着,等我成功了,等我幸福了,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让那些嘲笑和质疑过我的人,啪啪打脸打得好疼。
可是当我的人生,真的进入更加开阔和理想的境地,我反而有了平和的心态——不再患得患失,也不想向谁宣告和展示自己的幸福,因为别人知道与否,真的是太不重要的事了。
所以对待催婚,不妨轻松和宽容一点,因为你知道你是珍贵的。人生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不懂,一些失意,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披荆斩棘,大步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