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正打着“陪伴”的旗号在伤害孩子?
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陪伴?
心理学者李雪说: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一、陪伴不只是陪着
很多家长把陪伴误任务是陪着,说每天都是围着孩子转,洗衣做饭照顾他,甚至为了孩子还放弃了工作,牺牲了那么多,这还不算陪伴吗?错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家长大都认为只要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了,有时候会拿着手机,心不在焉的跟孩子说话,或者就是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没有什么交流,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陪伴,甚至可以视为无效的陪伴,低质量的陪伴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
二、没有回应的陪伴就不会有爱的链接
作为父母,可能会认为,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孩子未来会越幸福。
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 3-11 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孩子的内心极其的敏感和脆弱,客体关系心理学讲到,即便是婴儿,已经能对养育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保持极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透过抚养者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来感知养育者的内在状态。
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需要的是积极的回应。如果这种回应是被动的或者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孩子之间的链接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没有链接就没有流动的爱。
父母的参与度,其实就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尊重度,是爱孩子的最高体现。
三、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没了意义
每个父母都想做好父母,从教育理念上来讲,我们这代父母要比我们的父辈在认知层面上了解得更多。
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功利,当我们放下工作,放下手机陪伴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只是因为所谓“好父母”的标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要这样做。
然而孩子是机器吗?
是否我们付出了爱,付出了关心,我们就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得到孩子的回馈,作为我们成为好父母的嘉奖?
但是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是有期待的,我们一直希望孩子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去做,否则我们就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愤愤不平,掉入受害者模式。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的投入,应该是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四、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会 2012 年压力调查的结果也显示:超过 69% 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压力影响到了孩子,只有 14% 的孩子说父母的压力没有影响到自己。
父母自身的压力过大会使他们自己的精神过于紧张,精神紧张状态下,父母会变得暴躁、易怒。而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的,如果你每天心情不好,怨天尤人,孩子处于父母消极情绪的笼罩下,
而且孩子可能也会内心阴郁,做事小心翼翼。
这个时候,你跟孩子的相处,不仅无法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如何管理情绪,还有可能让孩子因为你的坏情绪,情绪认知发展受到伤害。
所以,如果你感到压力或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请不要勉强自己跟孩子相处。
五、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1、“海沃塔”教育方式和台湾的“123”法则。
扎克伯格因为老婆和女儿在中国的朋友圈异常火爆,而他所推崇的“海沃塔”教育方式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
海沃塔是一种犹太人家庭传承的学习方式。你可以理解为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但他们的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
在犹太家庭里,周末的安息日,是全家的聚餐时间,也是一起“海沃塔”的时间。家长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
可以是接送上下学的路上,也可以是晚餐时间。
海沃塔包含了三个核心因素,即: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这三个核心的关键在于,父母不评判的接纳和父母的参与度。
而这两个关键点决定了父母对孩子尊重,即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对于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关重要。
台湾家庭教育,在亲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当属“123”法则。
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1种。3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在台湾多年的实践证明,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长时间漫无目的地腻在一起强百倍!在这块儿如果有问题可以咨询趣迷@猫猫老师 微信:xingqumi
2、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吸收父母的状态。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儿童期,少年期的孩子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怎样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
远离外界的诱惑,安静的陪伴,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讨论,分享,高质量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3、给孩子适当空间
高质量的陪伴,离不开留白,留白是给予孩子心灵上自由的空间,给予他们自我探索世界的机会。
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在孩子需要回应的时候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而在孩子需要独处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
爱他就给他最好的,但不是你自以为是的好,而且孩子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