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2021-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蒙想家

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第一階段 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剋服基本不信任感

  從出生到十八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

  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 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

從十八個月到三、四歲是童年期。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階段處於依賴性較強的狀態下,什麼都由成人照顧。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准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採用體罰。例如,孩子由於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成人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 獲得主動感而剋服內疚感

四到五歲是學前期。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範圍。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採取否定與壓制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游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閥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所謂內疚感,就是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做壞了事情),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第四階段 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

從六歲到十一、二歲是學齡初期。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贊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

埃里克森勸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繫,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 獲得同一感而剋服同一性混亂

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係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 ——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係,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

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瞭解自己以及瞭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係,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如: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做事情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係。同一性混亂,還表現在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等。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同一與差異等。

  第六階段 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

  從十七、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第七階段 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註”

  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註”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註”,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 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彙集成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個階段肘,都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例如,他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對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點用處,有了不信任感後,對於外界的危險會有一種準備,對於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種預期,否則一遇社會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議或束手無策,不利於自我的成長。但埃里克森認為,在人際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應該多於不信任感,以有利於心理髮展。

他還認為,自主感也不能無限制地發展,也必須有—定的懷疑感與羞恥感,如果過分相信自己,以後就不容易適應社會準則,變得獨斷孤行。埃里克森認為,自主感應強於懷疑感與羞恥感。兒童的勤奮感中也應該有一點失敗的經驗,以便今後能經受住失敗的挫折,但又不能過分地經常地遭受失敗,經常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感。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的八個階段,從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也可以看到自我與社會生活在個體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他的八個階段是他臨床經驗的總結,尚缺乏嚴格的科學事實作依據,但比起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生物學觀點來,側重了社會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論有相對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學界有相當太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的八個階段在具體的年齡段上的劃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所屬的心理髮展階段小於自己的生理年齡時不必沮喪。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