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考反思
从看到成绩我就很火大。我一直认为这届高三我的复习模式很好,我熟知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揣摩高考真题、考纲,整合好几种教材资源自主编写复习资料,课堂上我的教学又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怎么会考不好?然而考试的结果就是很打脸。
然后我大光其火的就是考题所涉及的考点我都备考到了,我可以让学生在笔记里找出相应的,结果却没考出我想要的成绩。责任在谁?我那时认为在学生。
真的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啊!听了其他人的一些复习经验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一、我的备考有很大缺陷。备考不仅是备教材、课标、考纲,备考最大的资源还有学生。备考的目标最终也是学生,我怎么能打着为了他们的口号而不从他们的状况出发呢?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他们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样的错误观念这才是我应该备到的。我的复习模式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这么一个观点:我听到什么,除了20%都会忘掉,我看到什么只会记住30%,我主动参与,可以掌握50%以上。所以,我总在说这我讲过那我讲过,可是六科的老师每个人每天讲那么多话,孩子们怎么可能全记住呢?你说我强调了呀,可是记忆是会遗忘的,什么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会忘记那才是王道。忘记了你怎样帮助他们再巩固让他们记住才是正途。否则要老师干嘛?《认知天性》也证明了记忆的这些特性。“帮助学生在相对时间精准的掌握知识才是我的备考目标。”
二、我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薄弱。哪些孩子哪些知识点有欠缺,思路有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我没有坚持分析,找出问题本源、规律性的东西。也可能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耗费更多心血,我避重就轻选择自己擅长的文本处理。这将是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其实在刚开始复习时我也有意识到,也做了材料搜集,把每次考试每个学生的题目都做了统计,想进行大数据分析,结果没有坚持。
三、行动力还不够。这届我确实做了不少事,但还有一个事情我没有做。那就是每一个考点从不同的出题角度搜集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知耻而后勇,知道了问题,我的方向就明确了。以后我的举措:
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抓知识点落实。办法:请学生自己制作大事年表。抄典型高考真题分析做题方法,整理错题,找出规律性的问题。
二、加大训练力度。每周至少三次习题练习。练后找问题,再进行补偿训练。
三、制作每天任务表,落实到每一个目标生。
针对目标生,除了大事记必须检查外,将每次测试错误知识点记录、分析、总结,重新巩固,矫正观念。做题、讲题每周三进行。试题要涉及每个考点的多个角度,注意范围、程度;材料题40、选做题主要讲方法;41题开放题多种形式都要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