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易犯的150个错误(晨间活动)

晨间活动是幼儿“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提供的活动器材应操作简便、数量充足、安全有趣;活动场所的布置应安全灵活:活动的时间应充足有保障(40分钟左右),活动的强度要适宜。
错误1 晨间话动指导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案例呈现
清晨,张老师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放下提包,拿起教室门口的塑料圈就奔向晨间活动场地,她把塑料圈摆成了惯有的竖排方式。小朋友来园后,张老师指挥他们把书包放在固定的位置,然后对他们说:“自己去跳圈吧。”孩子们有的双脚跳,有的单脚跳,有的跳完没有归队,有的跳完又站在前面继续跳。有的孩子不愿意跳,张老师说:“不行,每个小朋友早上都要锻炼身体。”孩子在老师的要求下只好不情愿地跳了起来。
分析与建议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晨间活动时缺乏规则意识,指导没有目的性,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幼儿对跳圈活动不是很感兴趣的情况下,依然强迫幼儿进行锻炼,打击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达到愉悦幼儿身心的目的。
在晨间活动中,除了强调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外,教师更要开动脑筋,开发同一种游戏材料的不同玩法,并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进行个别化指导,兼顾不同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水平。具体说来,教师应该遵从以下几点建议:
(1)应有计划地明确每日晨间活动的内容和玩法,以及指导的重点。切忌不按计划行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比如,孩子们在初次接触垫子时最喜欢手、膝、脚着垫在上面爬。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让他们练习仰着爬、在垫子上打滚。在孩子们对这些动作都非常熟悉之后,教师可以再教他们学习匍匐前进,学习坐在垫子上用两脚蹬垫子倒退着在垫子上活动。再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教孩子们学习毛毛虫一耸一耸地爬过垫子,继而再学习翻一个跟头…难度不断大。幼儿觉得有挑战性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会保持下来。
(2)创新同种材料的不同游戏玩法。比如,在组织幼儿玩圈的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让幼儿跳圈,也可以让幼儿滚圈,还可以让幼儿用双手将圈从头顶套脚下拿出,然后放到身体前面继续行进,这样不仅增加了一物多玩的乐趣,也提高了幼儿投人活动的积极性。
(3)指导因儿童的能力水平而异。幼儿的能力不一样,掌握技能的速度也不一样。就拿一个简单的跳来说,有的孩子已经会单脚跳了、可有的孩子还不会双脚一起跳。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的练习指导上就应当因人而异。可以先组织幼儿集体练习跳后,再分组练习一能力强的幼儿一组练习更难的技能,能力弱的幼儿接受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开展活动才有目的性。
晨间活动教师只当作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重复练习只是锻炼,教师忽视了幼儿的兴趣。如果教师学会变换形式那么幼儿带着兴趣更加乐意参与。
错误2 晨间话动中让部分幼儿消极等待
案例呈现
这天早上的晨间活动内容是跳圈,王老师拿来四个圈摆成一排,组织孩子们站成一列纵队依次跳圈。刚开始孩子少,他们在教师的监控下还能认真有序地跳。随着小朋友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排越长,轩轩和小宇开始在后面打闹,莉莉、欣怡和鹏鹏脱离了队伍在聊天,蕾蕾、婷婷玩起了“石头、剪刀、布”,小朋友们乱成了一锅粥。王老师一会儿忙着组织前面的孩子,一会儿忙着催促后面的孩子:“赶紧过来排队,快点快点!”排在队伍前面的小朋友无可奈何地被老师推着往前跳,可是跳完后排到队尾,一切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晨间活动结束。
分析与建议
《纲要》指出:“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形浪费,”晨间活动是幼儿每天人园后的第一项集体活动,这项活动既是为了锻炼幼儿的身体,更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到锻炼的快乐。作为一项集体活动,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本案例中,教师手忙脚乱地开展跳圈活动,不仅没有使幼儿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无形中造成了对有限活动时间的浪费。探究其原因,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跳圈活动的设计缺乏趣味性;二是材料单二,且数量不充足;三是参与锻炼的幼儿数量不断增加,集体轮流的方法不合理;四是活动规则不明确,教师引导不到位。
针对这些原因,有如下改进建议:
(1)有目的、有计划地变换花样开展晨间活动。晨间活动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动作发展、情绪愉悦和心理上得到满足,高质量的晨间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一天的好情绪,他们会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对活动充满热情,因此教师在做晨间活动安排时,既要考虑到促进幼儿身体成长的目的,又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变换材料样式、活动场地、活动形式等,吸引幼儿投入到晨间活动中来。
(2)根据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投放充足的活动材料。集体活动的成员数量相对较多,应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适当多投放一些备用材料。在本案例中,还应进一步丰富材料样式,可以选择大小不同或颜色不同的圈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圈的摆放上,也可变换不同的摆距,拼合成不同的线路,调整跳圈的不同难度;增强材料运用的变化,这样既发挥了材料的作用,又可吸引幼儿。
(3)分组开展,鼓励小组之间互相帮助和管理。在孩子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继续采用大集体排队轮流跳圈的方法是不合适的,人数越多,排的队越长,等待的时间就越久,幼儿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出现开小差甚至是离队自由打闹也就很正常。因此,教师应及时增加跳圈的材料,根据孩子数量或性别或先来后到的顺序划分出2~3组同时进行,或者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事情可做,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让先跳完的幼儿为自己小组的成员加油,他们就不会游离于活动之外。
(4)制定简便可行的规则,让活动有序地开展。教师在开展晨间活动时,既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制定明确的活动规则,提供示范让幼儿学会基本的玩法,也可以在幼儿掌握了材料的运用方法、积累了一些锻炼经验之后,与幼儿一起商量制定新的玩法。在本案例中,可让幼儿商量出分组、摆圈、比赛的规则,还可快速分组轮流进行锻炼,以减少混乱局面的产生。
错误3 忽视与家长的沟通
案例呈现
早操的集合音乐响起,孩子们跟以往一样,来得早的小朋友都争着站到前排。“孩子们,今天按器械操编排的队形站。”王老师说。随后,老师们开始帮着孩子们调整队形。“贝贝,你站这里,丫丫你应该站在最后一排…”丫丫奶奶见自己的孩子被安排到了后面,不乐意了,一边说“我的孩子来这么早,为什么要站在后面”,一边硬把丫丫推到了前面。王老师告诉奶奶:“我们是按照体操队形站的,丫丫个子高,所以让她站在后面。”说完,王老师把丫丫牵到了她应该站的位置上。这下丫丫奶奶更不高兴了:“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站,站在后面看不见老师的动作,我孙女都不愿意做了。”说完,丫丫的奶奶就把孩子拉到了自己怀里,等王老师把其他小朋友的位置按体操队形安排好后,发现丫丫还在奶奶的怀里,就问:“丫丫,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啊?”“我的孩子手冷,我帮她捂手。”丫丫的奶奶说。王老师很无奈,只好转身走了。丫丫的奶奶气得去向园长投诉。
分析与建议
案例中,丫丫的奶奶为什么对王老师有很大的意见?原因很简单,王老师忽视了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要开运动会,王老师为孩子们编队形是为器械操表演作准备,虽然出发点没有错,但是忽视了事先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家长不理解教师的行为,面对家长的疑问和抵触情绪,王老师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激化了与家长间的矛盾。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上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与家长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当教师与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时,教师不能回避,以为对家长不理不睬就可以息事宁人,其结果最终会导致矛盾和误会加深。其实,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求大同,存小异”,教师应该热情主动地与家长沟通,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分析家长的需求,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案。比如上述案例中,通过奶奶的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奶奶之所以不愿意让丫丫站在后面,是担心教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了解了家长的想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家长理解自己的想法,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应谦和、不卑不亢。
(2)理解家长是做好沟通工作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教师应理解家长的心情,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应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换位思考。比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告诉丫丫的奶奶:“无论孩子站在什么位置,我都看得见。”委婉地请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培养,相信家长会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工作。
家校沟通,把家长运用起来。有效的帮助幼儿成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在校发展 理解教师的工作。
错误4 组织幼儿集体排队饮水
案例呈现
又到了集体饮水时间了,因为班上女孩比男孩少很多,所以每次都是女孩先去。女孩子们自觉排好队,很快便喝完了水。轮到男孩子了,只见教师一声令下,男孩子们一窝蜂地涌进了饮水间,使原本就不大的饮水间拥挤不堪。他们刚开始还能遵守纪律排队接水,可是有的孩子很快便接完了水,有的孩子则速度较慢,没过几分钟,后面的孩子就等不及了,有的孩子开始插队,有的孩子用手把玩着杯子,有的孩子交头接耳小声聊天,排在最后面的孩子甚至嬉笑打闹起来。尽管教师不停地大声训斥:“是谁在插队?女生比你们乖多了,看看你们男生连队都排不好。排好队再接水,后边的不准讲话、疯闹,大家快,点!”可是,饮水间里还是乱糟糟的。
分析与建议
上述案例中的集体饮水时间,男、女生是分开进行的。女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难道真的像教师说的,男孩连队都排不好吗?其实问题出在男孩太多,排队饮水中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在问题出现时只是一味地强调排队喝水的纪律,而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
其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可以见到大量的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幼儿园的常规培养目标之一是教幼儿学习必要的等待,但是教师应该努力避免让幼儿消极等待。因为消极等待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更会让一部分孩子以叛逆的举动应对老师制定的规则,扰乱正常的活动秩序。长此以往,孩子的“不听话”和教师的“挫败感”会极大地阻碍师幼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通常,消极等待出现在幼儿的集体活动时间。那么在饮水环节,怎样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呢?
(1)将幼儿分组进行饮水活动。教师可将全班幼儿分成4~5组,这样一来每次饮水的幼儿人数减少了,饮水间不会显得拥挤,饮水环境得到改善,进而使得因幼儿长时间的无聊等待而引发的无秩序和冲突现象大为减少。
(2)班级教师分工合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师们可以分工合作。保育老师负责维持饮水间孩子们的秩序,另一位教师组织喝完水的孩子进行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促使做事速度较慢的幼儿自觉地加快速度,避免其他幼儿消极等待。
避免幼儿时间阴影浪费,又把幼儿安全放第一。
错误5 组织幼儿剧烈运动后喝水
案例呈现
户外活动时间,许多孩子玩得满头大汗。这时,诚诚走到李老师面前说:“老师,我要喝水!”李老师见状,立即组织孩子们回到教室喝水。孩子们洗完手,就直奔饮水机接凉水喝起来。李老师巡视一圈后,大声说:“请小朋友们多喝点水,你们都流了许多汗,需要多补充水分!每个小朋友都要喝满满一杯水才行啊!”许多小朋友见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又拿起水杯去排队了。
分析与建议
案例中,李老师要求幼儿在剧烈运动后立即回教室喝“满满一杯水”,这种做法无论在饮水的时间,还是在饮水量的把握上都是十分危险的,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导致幼儿休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剧烈运动时,人体内盐分随汪液大量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幼儿运动后大量出汗,适时地补充水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补充水分的时间和饮水量等方面,幼儿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点,才能保证幼儿的安全:
(1)运动结束10分钟后再饮水。剧烈运动后,若短时间内饮水过多,虽然能抑制口渴的感觉,但同时也增加了机体的排尿量和排汗量,使肾脏的负担加重,会使体内的盐分进一步丢失,导致电解质紊乱,影响机体的功能。所以,教师在组织幼儿喝水时,要注意把握饮水的时间,一般运动结束10分钟后组织幼儿有序饮水比较适宜。,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开展一些放松活动,如散步、听故事等,来充实饮水前的等待时间,避免幼儿消极等待。
(2)运动后喝水要“少量、多次、慢喝”。一次性喝水过多,胃肠会出现不舒适的饱胀感,若躺下休息更会因挤压膈肌影响心肺活动。所以,剧烈运动后,口再渴也不该一次性喝水过多,而应少量多次,而且要慢慢地喝,喝得太快会使血容量增加过快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影响身体健康。在量上,教师要提示幼儿一次喝幼儿杯的半杯即可,如果感觉不够,可以稍休息一会儿后再喝小半杯。
(3)运动后不宜喝凉水。运动后身体会发热,血管扩张,体温升高,胃部的温度也比平时高一些,如果此时喝比体温低很多的凉水,会影响胃部散热,引发胃部不适,甚至会造成呕吐;由此还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幼儿感冒、腹痛,严重的还会引发其他严重疾病。因此在幼儿运动后,应为幼儿提供温开水,温开水相对凉水更有助于幼儿身体散热。
安全第一,幼儿教育在后保育在先。细节安全是重中之重,老师要学会铭记心中,日常生活中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