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鸿爪/作者:邵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59068/9ffd5797c6da506b.jpg)
(网上截图)
雪泥鸿爪——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大雁,指大雁踏过雪地时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一句成语引岀一首诗来,引岀一段典故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由诗题“和子由渑池怀旧”可知,这是一首和诗,原唱为苏辙(字子由)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渑池”,一个普通地名,但在苏轼、苏辙兄弟心中,它是一个见证者,一段关于初始人生的回忆。嘉祐元年(1056年),十九岁的苏轼和十七岁的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首次出川赴京(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历史名场面“三苏游京”上演了。
这一路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途径汉中、长安、函谷关、渑池、洛阳等地,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此行不可谓不艰险。中间还有个小插曲:行至崤山脚下,大雪纷飞,苏辙的马滑倒摔伤,无法继续前行,三人便租了一头毛驴代步,随后冒雪到达渑池,这便是苏轼诗中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的本事。
抵达之后,寄宿于一古寺中,受到老僧奉闲的照顾,三人感念之余,诗兴大发,在僧房壁上题诗留念——“旧宿僧房壁共题”。这是他们与渑池的第一次交集。
次年,苏轼、苏辙一同参加考试,一同从科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青年才俊。就在他们准备大展身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二苏随父回乡奔丧。守丧期满,苏辙回到开封,被任命为渑池主簿,但为了次年的制科考试,没有到任。这是苏辙与渑池的又一缘分。所以,就有了《怀渑池寄子瞻兄》这首诗。有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有了,雪泥鸿爪,这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