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

偶遇老茶摊

2025-09-10  本文已影响0人  穆灵舒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那是个六月的早晨,天空原本只是飘着零星小雨,我没带伞,想着快步走到地铁站就能躲过。可刚拐过街角,豆大的雨点突然密集落下,砸在柏油路上溅起水花,狂风裹着雨丝不停地往衣领里钻,瞬间将我淋得狼狈不堪。慌乱间,眼角瞥见巷口挂着一块褪色的蓝布棚,棚檐下隐约能看到“茶”字的轮廓,几乎是本能地冲了过去,伸手掀开了那块边缘磨得起毛的帆布帘。

“哎哟,姑娘,快进来躲躲!”帘后传来一声温和的女声,带着点本地口音的软糯。抬头望去,小小的茶摊里氤氲着白色的热气,蜂窝煤炉上的铁壶正“咕嘟咕嘟”冒着泡,炉边站着位穿着蓝布围裙的阿姨,手里拿着块抹布,正忙着擦拭竹制茶盘。她见我浑身湿透,连忙从抽屉里抽出一包纸巾递过来,又转身从煤炉旁拿起一个搪瓷杯,“先擦擦雨水,我给你倒杯热茶暖暖身子,这下雨天最容易着凉。”

我接过纸巾,连声道谢,局促地站在角落擦拭着脸上的水珠。这时才看清,这茶摊比我想象中更显陈旧:棚顶的帆布被岁月浸得发灰,边角处用针线缝补过好几回;棚下摆着一张掉漆的木桌,桌上整齐地码着几个粗瓷罐,罐身贴着手写的标签,“茉莉花茶”“龙井”“碧螺春”的字迹虽有些模糊,却透着股踏实的烟火气;桌旁放着两把竹椅,椅面上的竹条有些松动,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墙上钉着块木板,上面挂着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还有一个叮当作响的铜铃——想来是客人来买茶时用来招呼的。

“姑娘,茶好了。”阿姨把搪瓷杯递到我手里,杯壁带着温热的触感,茶汤呈淡淡的黄绿色,飘着几片舒展的茶叶,一股清冽的茶香扑面而来。我抿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雨水带来的寒意,连带着心里的慌乱也消散了大半。

“阿姨,您这茶摊开了挺久了吧?”我忍不住开口问道。阿姨笑了笑,眼角堆起细密的皱纹,她拉过一把竹椅坐下,开始收拾桌上的茶叶罐:“可不是嘛,算到今年,整整十五年了。”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你看这张,是刚开摊的时候拍的,那时候我还没这么多白头发呢。”照片里的茶摊比现在更简陋,只有一张小方桌和两把椅子,年轻些的阿姨站在炉边,笑容明媚,旁边还站着个穿着中山装的大爷,正往炉子里添煤。

“这是我老伴儿,老周。”阿姨笑着说,“那时候我们刚退休,想着在家待着也无聊,就寻思着开个小茶摊。这条巷子里都是老住户,晨练的、买菜的,路过能歇个脚,喝杯热茶,多好。”她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里面装着些糖果,“刚开始啊,就卖几种家常的茶叶,五块钱一杯,后来老街坊说想喝口热乎的豆浆,我们就又添了豆浆和茶叶蛋。你别瞧这摊小,每天天不亮,老周就去市场买豆子,我在家生炉子,等晨练的老伙计们过来,茶摊早就热热闹闹的了。”

正说着,外面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一个穿着校服的小男孩背着书包跑了进来,头发上还沾着雨珠:“王奶奶,给我来一杯豆浆,一个茶叶蛋!”被称作王奶奶的阿姨连忙应着,手脚麻利地从保温桶里舀出豆浆,又从锅里捞出一个茶叶蛋,装进塑料袋里递过去:“慢点喝,别烫着,上课别走神啊。”小男孩接过袋子,笑着说了声“谢谢王奶奶”,又蹦蹦跳跳地冲进了雨里。

“这是隔壁老张家的孙子,从小学一年级就来我这儿买早点,现在都上初中了。”王奶奶看着男孩的背影,眼里满是慈爱,“以前啊,这条巷子里都是这样的孩子,背着书包,吵吵闹闹地从这儿过,现在好多都搬走了,就剩这几个还在附近上学的。”她叹了口气,又拿起抹布擦了擦桌子,“后来周边盖起了写字楼,好多年轻人来上班,路过也会来买杯茶。有的小姑娘不爱喝浓茶,我就给她们泡点淡点的茉莉花茶;有的小伙子赶时间,买杯豆浆就跑,我总叮嘱他们慢点,别摔着。时间长了,好多年轻人都成了老主顾,有时候加班晚了,路过还会进来坐会儿,说说话。”

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帆布棚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坐在竹椅上,看着王奶奶忙碌的身影:她一会儿给煤炉添块煤,一会儿整理桌上的茶叶罐,偶尔有熟客路过,她会笑着打招呼,聊上几句家常。棚外,卖早点的推车缓缓经过,油条的香气与茶香交织;穿着西装的上班族匆匆路过,有人会停下脚步,喊一声“王婶,来杯龙井”;隔壁杂货店的老板搬来两把椅子,和王奶奶聊着最近的菜价。

这时,一个提着菜篮子的大爷走了进来,身上还沾着些雨水:“老婆子,我回来了。”王奶奶抬头笑了笑:“回来了?菜买着了吗?”大爷点点头,把菜篮子放在角落:“买着了,你爱吃的青菜,还有点排骨,中午给你炖排骨汤。”说着,他拿起桌上的搪瓷杯,给自己倒了杯茶,坐在竹椅上歇了口气。原来这就是照片里的老周大爷,头发虽已经全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却依旧精神矍铄。

“前些年啊,有人想租下这地儿开奶茶店,给的租金不低,我们没同意。”王奶奶一边收拾着摊位,一边说,“不是不想挣钱,是舍不得啊。你看这棚子,这桌子,这椅子,都是老周一点点收拾出来的;还有这些老主顾,晨练的老伙计,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年轻人,每天见着,就像一家人一样。要是把摊儿拆了,这些念想,可就没了。”老周大爷在一旁点点头:“是啊,我们都这把年纪了,不图挣多少钱,就想守着这摊儿,守着这些人,心里踏实。”

我看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模样,心里忽然泛起一阵暖意。快节奏的城市里,人人都在追逐着更好的生活,有人为了升职加薪熬夜加班,有人为了买房买车四处奔波,却很少有人像王奶奶和周大爷这样,守着一间小小的茶摊,守着一份简单的温暖,一守就是十五年。他们守着的,不只是一个茶摊,更是一段时光,一份情谊,一种被快节奏生活渐渐遗忘的烟火气。

雨停了,我起身准备离开,王奶奶从铁盒里拿出几颗糖果,塞进我手里:“姑娘,拿着路上吃,甜丝丝的。”我接过糖果,心里暖暖的,连声道谢。走出茶摊,回头望去,蓝布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馨,王奶奶和周大爷正坐在竹椅上,聊着天,笑容温和。

从那以后,每天特意拐过路口那条巷子,总会特意绕到茶摊旁,买一杯热茶,和王奶奶聊上几句。有时候是清晨,看着晨练的老街坊围在茶摊旁,热热闹闹地聊天;有时候是傍晚,看着下班的年轻人坐在竹椅上,喝着茶,缓解一天的疲惫。茶摊还是那样小,那样陈旧,却像一盏灯,在喧嚣的城市里,散发着温暖的光。

生活不止有匆忙的脚步,还有热茶的温度,还有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情谊,还有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最动人的温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