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终将和孩子告别的我们
孩子跟姥姥说,这事儿别告诉妈妈。可是我妈偷偷告诉我了,我要怎么办呢?
欣欣提出了一个当下真实的困惑。
在这场《两地书,父子情》的读者见面会上,作者沈喜阳老师和咱们君说乎的老铁们一起交流关于亲子关系,关于家庭教育的话题,一开头,欣欣就抛出了一个真实的话题。
顺着这个话题,大家纷纷感慨起来。
骆骆说,我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是报喜不报忧的。
应林问,喜阳兄,你是如何做到和儿子无话不谈,让他可以对你敞开心扉的呢?
我说,孩子犯了点小错误,不想让你知道,可能也是因为他知道,会被你批评,不被你允许,是不是我们之前已经表现出了一副评判的应对方式,所以,孩子就选择不再袒露真实了呢?
欣欣若有所思。
我翻开喜阳的这本《两地书,父子情》,找到了喜阳写给儿子的这封信:
英国作家吉卜林就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人们还没有看见日出,我已经看见了日落;对不该知道的事,我懂得的太多!”所以诗人也许是先知,却常被同时代人视为疯狂。……你要把你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要及时告知我们,遭遇的任何失误也不要对我们隐瞒,我们虽不是吉卜林,毕竟比你见过更多次日落和日出。我和你妈会做你的好参谋!
我想,儿子晏齐之所以会把自己的心事和父母说,因为他感受到了父母对于他深深的爱,无条件的爱。
读文学的人,更懂人性。因为文学,就是人学。
不知道我们做父母的,有几个曾阅读文学,又曾深入思考人性?
欣欣最后说,是我自己觉得他还小,我有一种对他什么都要掌握的期待。
我说,那就调整期待。
当我一说期待这个词,我和欣欣相视一笑,这个来自萨提亚女士的心理学专业术语,永远都是我们看见自己并调整自己的万能钥匙。
就像骆骆说的,我们自己都未曾事无巨细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逃不掉这份“人性”。
我宁肯相信孩子,第一,他有能力自己处理好这个事儿,不用麻烦我,第二,他已经生出羞耻心,此时就不必点破。
我们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如果连我们都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谁会比我们更有理由信任他?
我经常和很多父母提及一个“死亡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人世,我们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是什么,孩子们心目中关于我们还保留着什么,这些东西,能否让他勇敢智慧得独自去走这条人生路?
问题虽然很残忍,但是我每提一次,我内心更坚定几分,因为我知道,我在寻找答案的路上,如果我可以肯定得回答这个问题,我将无惧死亡,也不会因为和他们分离而感到哀伤。
事实上,这个分离,或许早于我们的死亡。
在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求学,在孩子拥有自己的友谊和爱情,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已经独自上路。
因为对分离的焦虑和不自信,我看到了许多掌控的父母。有的父母要帮孩子去“规划”人生,用自己的劳心劳肺,去博得孩子的出类拔萃。
自己都没出类拔萃,就想拿孩子成为超越自我的工具,凭什么?
所以,我很喜欢喜阳对儿子说的这段话:
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对自己的生命力不加以全力开发的行为,我认为这种对自己智力和潜能的“浪费”或“闲置”是对自己的最大伤害。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充分挖掘和开发自己的才干,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体现。你只有做了,你才知道能做到哪一步。做自己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这八个字我再一次赠给你。
这一句,不止送给我们的孩子,也送给所有为人父母者,做好你自己,就是给孩子造福,养育一个有健全品格的孩子,就是替天下苍生造福。
当我们有一天终将和孩子告别的时候,我们都曾经给与了彼此最美好的时光和陪伴,最滋养的精神力量,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