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请叫我大曦

“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扮演了二十多年小公务员的李斯本过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却因一次内急事件悟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道理,自此改变了原先的生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跟妻子儿女短暂的告别后,果断而决绝的李斯奔赴兰陵,寻找当时被尊为圣人的荀卿荀老夫子学习帝王之术。奈何屡屡不顺,又和荀老夫子顶了嘴,心灰意冷准备回家弃学的李斯却被一个人留住了。“韩非,韩非的韩,韩非的非”,口吃的韩非自此与李斯居则同室,出则同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七年时光转瞬即逝,此刻的李斯,心如满月弓,志似穿云箭,拜别老师,辞了韩非,便奔赴秦国。不巧的是当时正逢秦改朝换代,政局不稳,斯努力数十日之后终于在郑国的帮助之下见到了相国吕不韦。与吕不韦针锋对麦芒一般的谈话之后终杀八武士,奠定了自己在相府立足的基础。荐著《吕氏春秋》也够三千门客喝一壶的。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李斯就像帕麦斯顿口中的英国一样不择手段的为自己创造机会,举荐嫪毐给吕不韦可以说是最狠也最毒的一步棋,以致最后后宫淫乱,朝政混乱,吕不韦、嫪毐、秦王三人鼎足而立,互相牵制,互相争斗。李斯其人,不仅做事不择手段,做人也是极度无情,吕不韦养子甘罗之死就是实例。可以说,没有李斯,吕不韦也不至于落魄。不杀李斯,难泄吕不韦心中之愤。于是命李斯为郎,欲借斯之手去掉纲成君蔡泽这一个障碍,顺便嘲讽一下李斯,殊不知,这反而给了李斯另外一条活路,也是一条通天的大道。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本性乃是其一生轨迹的指导,李斯做客卿效忠于秦始皇嬴政之前的经历确定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那就是要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至于怎么站上去的,并不重要。其人唯一值得学习之处乃是出道之前,出门之后。李斯和他的老师荀卿一样,也和他的师兄韩非一样,笃信人性本恶。即: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绝对有无缘无故的恨。你把事情办砸了,有人恨你;你把事情做好了,还是有人恨你;你什么事情也不做,照样有人恨你。这种人生观就注定了李斯的一生是无法快乐的,欲望不断满足的后果就是更多的欲望,权力不断满足的结果就是渴求更多的权力,这也是李斯无论是献策于吕不韦还是效忠于秦始皇都不得信任的最大原因。以至于最终得到一个被腰斩的极度悲惨的后果。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台词:“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大起大落的一生给了李斯无数的快感,但最终的遗言却是悔恨!读完这本《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我最多的是对李斯其人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作为年轻人,上进心就是前进的动力,无穷的上进心会产生废寝忘食而发奋的动力,我们会努力的踩着巨人的肩膀让自己更加的强大,我们“会当击水三千里,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用竹的风骨,梅的精神,松的高傲让自己披荆斩棘,破冰而出!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日。但是当上进心遭遇了残酷的现实而变成了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物质的欲望,欲望让自己把成功建立在了别人的不幸之上,欲望让自己丢失了敬畏生命的本能,欲望让自己忘记了初衷。自己便不再是自己。当然,李斯的可悲之处并不在于忘记初衷,而是信奉“人性本恶”,枭雄会为自己的惨淡收场而感到悔恨,这悔恨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怜悯,而非天下苍生。李斯一生只有一个朋友,韩非。杜甫名诗《赠卫八处士》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可谓写尽世情悲苦、重逢沧桑。韩非和李斯两人,时隔十三年,再度聚首,难免唏嘘。但此刻的李斯却是作为嬴政的说客出场,但这并不影响同窗之谊,酒添情趣,谈及过往,再看如今,时过境迁,此韩非已非彼韩非,此李斯亦非彼李斯。终留得一句:“世人那得知。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总的来说,李斯的一生甚是传奇,虽然其人多有唾弃之处,却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文化的传承讲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人的学习亦是如此。那么,李斯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里?胆识和魄力!这是我自己对他最高的评价,为人而异于禽兽者,在于有独立的思想,主观的判断,李斯在修行和出道阶段表现出来的耐心和毅力,不屈和坚持,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