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真的那么关键吗?被误解的科学助长父母的焦虑

2020-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柚妈充电屋

孩子的成长总有很多数字标准,比如大动作方面,有三翻六坐九爬,就是3个月翻身、6个月坐、9个月爬。生活习惯方面,6个月以后要睡整夜觉,1岁要断奶,2岁要戒尿不湿,5岁之前必须分房睡等等。不同渠道得到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经常会看到妈妈的求助,我家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我家孩子九个月了还不会爬,我家孩子都2岁了还要吃奶。孩子的成长过程跟标准不符合,让很多妈妈充满焦虑。

按理说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家长的教育水平高了,育儿知识也更新换代了,养孩子应该比物质生活匮乏的时候容易得多,可为啥现在的家长都觉得养孩子特别难呢?现在家长的焦虑跟他们掌握的育儿知识越来越多脱不了干系。

知道得越多,越容易焦虑

现在的育儿知识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网络电视书籍到处都有,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在我涉世未深的时候,对书籍还保有一颗敬畏之心,出版社会审查,总得是好书才能出版。可自从我知道书号也能花钱买的时候,我就能理解世面上乱七八糟的书了。

先不说那些歪门邪道不是科学的错误育儿知识,所谓的科学育儿同样会助长焦虑。

随着科学的进步,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脑发育有了更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大量实验证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针对某项技能都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关键期。善于利用这些关键期,有利于挖掘孩子的潜力。

别有用心的专家或商家,对这些育儿知识过度解读或者过度推销,让很多父母误以为,想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一切,就必须赶上每一个关键期,把握准确的时机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孩子的潜能。

所以就有了很多“孩子几岁以前必须要做的事”。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开始做胎教,听贝多芬的音乐,听原汁原味的英语。出生就上早教,美其名与促进大动作,刺激大脑发育;1岁之前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要用闪卡黑白卡刺激视觉;3岁之前就要学英语,因为这是学习第二外语的最佳时机,能刺激大脑的语言中枢;5岁就要学围棋,因为孩子具备了理解规则的额能力,不能错过锻炼孩子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这些几岁以前必须要做的事,让本就焦头烂额的家长更加焦虑,关键期真的那么关键,错过了就只能终身后悔吗?

关键期,真的那么关键吗?

就拿学习第二外语来说,有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孩子10岁以前学习第二外语,就不会有口音,超过10岁,就会有口音。孩子越早接触第二外语,就越容易在大脑中形成外语思维。儿童心理发展也表明,孩子在3岁母语已经掌握好了,所以是学习第二外语的好时机。

image

英语训机构也会教孩子一些考过英语六级的人都不熟悉的单词,来证明孩子的英语学得物超所值。但事实上呢?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脑的发育和联结同样也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并不是孩子学会几个单词,会几句话,就能掌握一门语言的真谛。

类似关键期的定义,只会引起父母的恐慌。3岁该学英语了,可孩子就是不愿意学,我想尽办法教他,引导他,他就是不学。父母眼里的应该必须,让孩子无端背负上新的期待。

儿童发展专家斯蒂芬·卡马拉塔指出,当孩子在某一领域取得进步时,他在另一领域可能没有进步,甚至有可能退步。比如说,好奇心重、喜欢独自学习的孩子,不一定能安安静静坐着认真听讲。

没有研究能证明,9个月就能说话的孩子成年后语言能力会更强,也没有证据表明2岁能单腿跳的孩子长大后会跳得更高。虽然有加速学习的尝试,却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的计划使孩子们比5年前、10年前甚至30年前的孩子掌握知识的时间更早或者速度更快。

斯蒂芬·卡马拉塔提出,孩子需要学习的,是父母的爱、照顾和给予他们的学习机会。孩子需要的这些不需要特殊的视频、玩具、DVD和电脑程序,也不需要在某些预先设定的时段,尤其不需要在3岁这样一个武断的所谓“关键年龄”,非得掌握什么特殊能力不可。

科学育儿,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学过的这么多育儿知识,对养育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必须要执行,没有这些知识就没办法养孩子?还是锦上添花,有就更好,没有也不妨碍我们养好孩子?

很显然,科学育儿应该是锦上添花,并不是育儿的刚需。因为在以往,没有现代医学,没有发达的科学时,同样能养出健康快乐有成就的孩子。

科学是建立在群体大数据的基础上,可养孩子是一对一的高端定制。将孩子培养得聪明、自信、充满好奇心、有才华,并且成年后仍然如此,只要专注于发挥个人天然的父母直觉就行了。回归本能的育儿,才是最高级的育儿方式。

image

对妈妈来说,由于接受过的教育水平不同,对事物的判断和甄别能力不同,对纷繁复杂的育儿知识,选择相信什么就成了问题。有的妈妈会相信一些伪科学,对看起来荒谬的育儿知识深信不疑。

就像前不久,那个对宝宝进行睡眠训练,导致3个月婴儿窒息的妈妈,就是把所谓的科学育儿当成圣旨,忽略了做母亲的本能。

即使是高学历的妈妈,选择的是最先进最科学的育儿知识,盲目服从也会让自己和孩子陷入痛苦。一位博士妈妈,给月子里的孩子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表格的复杂程度绝对对得起她的博士导师。

早晨几点起床,几点喂奶,奶量多少,几点睡觉,几点小便大便,尿量多少都做了统计。就这么说吧,不管想知道孩子吃了啥,睡了多久,还是尿了多少,拉了多少,她都能精确到克给出答案。

但她很苦恼,她的统计数据显示,孩子的奶量处于参考范围下限,可尿量却在上限,她觉得孩子的新陈代谢有问题。对她来说,学到的科学知识成了负累,她每天陷在数据里,根本无暇跟孩子互动交流。

孩子不是量杯试管,有精确的刻度和标准,每个孩子在个性气质和学习风格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作为父母,不要用书上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是要关注孩子,对孩子正在做的事做出自然的反应。

比如,孩子哭了,作为父母要安抚孩子,孩子困了,就让他休息,如果孩子的作息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就帮他建立健康的作息。

用作父母的本能感受孩子,用科学育儿知识作辅助,才是最好的养育孩子的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