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救赎:任性是种美德

2022-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四叶籽

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人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普遍会使用四种应对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

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这便是讨好。——《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

请注意,“讨好型人格”指的是一种应对压力时采取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一种人格障碍。

而在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下,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呢?

经常怀疑自己

讨好型的人特别在乎他人的评价,以至于做什么事情之前都习惯去看别人的脸色。只要察觉出对方的脸上表现出一丝不悦,便会主动自查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

虽然古人教导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但经常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会让我们陷入自卑的泥沼。做起事情来反倒束手束脚,结果真的没做好,受到了外界的批评时,还会下意识地给自己贴上“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标签。

再加上,讨好型的人因为特别想要得到外界正面的评价,所以在得到完全相反的评价时会令他们感到气馁。

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好呢?那以后还是完全按照他人的想法来做吧!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同一件事交给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而讨好型人格太想要得到夸赞和认同了,所以生怕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干脆摒弃了自己的思考,小心翼翼地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

这样,讨好型的人不仅会丧失自信,也永远都不会自我成长。

无法拒绝别人

拒绝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行使的权力。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利落地拒绝他人的求助,往往拒绝了之后心里也会隐隐难受,觉得愧疚。

互帮互助是美德,我们的文化教导我们要有热心和爱心,但不代表着我们要一股脑地答应所有人的请求。

比如说,同事们经常把“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推给你,朋友们总是希望你“顺手”帮个小忙,明明你忙地脚打后脑勺,却还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

不仅如此,讨好型的人无法拒绝别人的同时,也无法向别人提出请求。遇到了麻烦事,只会自己想办法,从来不会主动请别人帮忙。

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麻烦,所以就一边做个“老好人”不会拒绝,一边焦头烂额地把自己的烂摊子藏起来。长此以往,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混乱。

蒋方舟在《奇葩说》里曾说: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经常处于“讨好型人格”的人,应该学会任性。

按照自己的节奏

你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为人做事,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就是好的。

别人没有义务喜欢你,也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想法,少给自己一些压力。当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也没必要苛责自己,不如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这世界上千人千面,每个人的人生进程都不同,有人年少成名,有人大器晚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我看过一个故事,女孩的男朋友见多识广博学多才,无论什么事都能侃侃而谈,这让女孩感到十分自卑,觉得配不上男孩。而那个男孩却说:

“你现在不也知道了?我不过是比你早知道几年而已。”

也许别人的想法是对的,那又怎么样?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找到正确的答案,但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而不是完全服从别人的想法。

建立边界感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需要和别人建立边界感。即别人不应该什么事都能指责你,你也不能什么忙都应承下来。

如果这个忙你不愿意帮,那就不帮,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大方承认内心的想法是勇敢者的勋章。别人强迫你帮助他们,就是在进犯你的领土,你应该反击过去。

当然,初次拒绝别人的时候,心里肯定会惴惴不安。但你要清楚,这没什么,他也会找别人帮忙的,最重要的是,你成功地捍卫住了自己的国度,是胜利者。

没错,“讨好型人格”的人要摆脱这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就一定要放弃在人际交往中“弱势”的地位。这样的地位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完全可以掌控。

讨好的行为越多,自我被杀死的也就越多。有时间的话,我们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是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