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气节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蓝梦周作文第157期“承”。
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史可法,这个和文天祥一样宁死不屈的末代进士。
但是扬州人不会忘记,这位视死如归的战斗到死的民族英雄。
明朝末年,京城陷落,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次年,清军南下,史可法奔赴扬州,组织兵马抵抗。
那时的清军战斗力极强,他们一路势如破竹,南明政权内部人心惶惶,政权危在旦夕。史可法时任督师,驻守扬州,力图整合江北四镇兵力,抵抗清军,为南明守住半壁江山。但各镇将领或降或逃,最终仅能依靠扬州城内约1万余人军民,顽强守城,抵抗清军主力约10万人。
一方乘胜追击,一方人心涣散;一方十万精兵,一方临时组织的一万城中百姓。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比,结果是明摆着,但史可法不问结果,他要的是一股勇气,一身气节,一种精神。
凭着赤胆忠心,史可法顽强御敌。史可法亲自坐镇扬州西门(清军主攻方向),将城内兵力分守四城门,同时发动百姓加固城防、筹集物资。
清军统帅多尔衮,前后写下十几封劝降书,都被他原封不动沉入护城河。面对强敌,拒不投降,史可法写下《复多尔衮书》表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清决心。
无可奈何的多尔衮,以红衣大炮(重型火炮)轰击扬州城墙,最终在西门轰开缺口。如果此时,其他几镇组织力量作为外援,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气节,不是每个人都是民族英雄。1645年5月20日,孤军奋战的史可法眼睁睁看着扬州城破,他率残部和清军巷战,战败后自刎未死,被清军俘获。他对着义子史德威大喊:“杀了我!”
义子不忍下手,史可法痛骂:“不孝之子!”
被俘后,史可法坚决拒绝投降,痛斥清军,最终被杀害于扬州梅花岭。英雄的遗体被扔在堆积如山的扬州军民尸体中,和扬州民众一起永远倒在扬州,他们的英灵永远守护扬州,与扬州同在!
史德威只能在梅花岭为史可法建造衣冠冢,便是今天扬州城内的史可法墓。
去扬州,不能仅仅游览瘦西湖的美景,一定要去祭拜史可法的英灵。那不只是一场战斗,几十万人的生命,更是我们民族得以长盛不衰的精神依赖——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史可法以一身孤勇,撑起了南明抗清的精神脊梁。一句“城亡与亡,我意已决”,掷地有声地刻下了文人武将的风骨;兵临城下时,他亲登城楼督战,与军民同甘共苦,用行动诠释“守土有责”的担当;最终被俘就义,宁死不降,以生命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他的气节,不是匹夫之勇的孤注一掷,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家国情怀;明知身死之后可能尸骨无存,仍以“吾誓与城为殉”的决绝,留存下华夏儿女面对外族入侵时,永不弯折的精神脊梁。
如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衣冠冢,早已超越了那堆黄土坟茔的意义,成为一座象征民族气节的精神丰碑。史可法用生命告诉后人: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份浸透热血的气节,跨越三百余年时光,依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守护家国、坚守正义。
史可法的精神,便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要代代相传、永远传承的民族气节。
(本文参考豆包提供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