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精神文化遗产

2022-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徐先生

放眼世界 精神文化遗传至今的

能够符合 传统的 正面的 对人类社会有益的 这三点的

只有我们“中国文化”

那么在历史长河中

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得以保存的呢?

回头看我们的人才选拔路径 即社会阶层的跳跃路径: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从三国两晋到隋唐两宋 加上短暂的康雍乾

都有一个共性:

“社会底层有精英化的主观能动和客观希望”

当大家都抱定书中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的时候

最底层的人 也知道并相信读书会改变命运

读什么书?-也就是精英化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无论四书五经

离不开的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人文情怀

- 那种形而上的东西

忽然想到

中国人在历史上

从来没有靠子宫和生育去统治一方天地

相反 生育能力强的兄弟民族

往往会主动融入汉文化体系内

融入不了的 都自己远遁了

比如黄金家族的金帐汗国

去统治并培养了罗刹国...

那么现在的我们

是不是正在走一条和过去不那么相同的道路呢?

因为现在来看 好像实现社阶跨越的是“数理化” 而不是“哲学人文”

卢梭说过:科技与艺术的发展 代表了道德的堕落

卢梭不是抱残守缺 而是一眼看穿:

放到学校中 重理轻文 那文科不就相对较弱了嘛

在历史上 “数理化”应该等同于“巫医乐师百工”

只是巫医乐师百工 也是有饭吃 能谋生

“过个小日子 但不要去占据上层建筑”

可能这是古代一种心照不宣的维持社会稳定的原则

- 除了明朝

明朝的庐山学派

是一种变态的文人团体 做特例宅出去

想到当下

那些小镇考题家和特训出来的高考状元

是不是也应该在掌握一定管理权话语权后

静下心来  多补习一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遗产?

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另外一个话题:

社会的发展 从来不是由大多数人推动的

而是“少数派决定论”在起作用

哪怕文化意识形态再阳春白雪

而科技金融新贵们再人多势众

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

始终是那些少数派

比如“波西米亚树林俱乐部”

以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