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联想产生有发展的创意
读《高维度思考》第3-8-根据“回转寿司”进行类推。
我的摘录有:
一个给定的事物,如回转寿司的营运模式,可联想到其他事物、产生有发展的创意。
找出它独特的特点,会有很多可用类推的,能对其他领域有启示,可进行创新。
首先,分析回转寿司的特点。
一, 除了回转寿司之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采用“回转”的形式?
1)先从较易联想到的类似食品开始,不论能否找到与寿司的共同点,把所有能想到的食物都罗列出来:
牛肉盖浇饭、咖喱饭、薯片、冰激凌、饭团、关东煮、烤肉、方便面、酒馆的下酒菜……
然后再逐一分析,这是运用类推思维的一个方法。
在头脑中,尝试进行多种“实验”,能发现并非所有事物都像回转寿司一样适合“回转”
2)哪些食品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为什么?
“随便想到的”与类推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经过总结成功经验这一过程。
“总结成功经验”就是抽象的过程,是抽象化与类推之间的重要纽带。
二,为何这个事物可采用这一形式?拥有哪些特点的食物,才适合采用回转寿司的方式?
他的成功因素是什么?从中能抽象出哪些”寿司特有”的特点?
1)回转寿司特点一是:每份的分量较少,有此特点的食物,较适合用回转。若一盘就能吃饱,就不要回转了。
若只是要展示给顾客,没必要特意摆在传输带上回转。
2)每份分量少的食品更适合回转的原因在于,可以让顾客品尝到多种美味。
3)寿司的种类丰富多样,可同时满足很多人不同的口味。
有人想吃白肉鱼、有人想吃青衣鱼……,同样是寿司,寿司套餐却无法满足这个需求。
4)寿司店设置吧台席位最初也是为了满足类似需求。与之相比,回转寿司的费用则更为实惠。
寿司本身成本并没有变低,但用“机械化”方法从其他方面节约了成本。
5)回转寿司能为顾客提供偶然邂逅美食的机会。
有些没吃过的寿司,在回转台遇到,尝试过后发现自己喜欢。若是自己点餐的模式,不会有此体验。
三,除了顾客(或者用户)的视点之外,从提供者(商家)的视点出发,还可以找到哪些成功经验?
有哪些食物适合这种模式呢?
1)回转寿司的创意来源于工厂的流水线,它是类推思维的产物。
从生产设备的角度看,回转寿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更实惠的价格提供给顾客,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2)回转寿司能将“订单生产”与“预估生产”完美地结合起来。
预计将有较大需求时,如午餐时段等,可通过预估生产,提前做好大量寿司放在回转带上;
空闲时段则可以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
对于“保质期比较短”(库存风险大)的寿司来说,这正是最好的运营模式。
3)能从受益者/客户和提供者/商家的视点,都能找到回转寿司的成功要素,这是该形式能广泛普及的原因。
其次,比较泰式回转火锅。
1)泰国的连锁“回转火锅店”基本也符合这些特点(从客户视点来看),此外回转火锅店还包括一些其他创意。
2)为了体现火锅“最后由顾客亲自涮煮”的特点,回转火锅店给每位顾客都配有小型火锅。
3)此做法体现了应用类推思维的一个重要技巧:在整体符合关键特点的基础上,要对目标产品做具体分析析。
确保能够更好地发挥创意的优势。
再次,结合回转寿司和火锅的进一步思考。思考还有哪些可以“回转”的事物?
1)“薯片等零食”、“比萨”、“关东煮”、“烤肉”、“蛋糕”适合做回转吗?
2)如果不适合的话,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其适合这种方式?蛋糕为什么要采用“自取”的形式)
3)进一步抽象后,“将选项分成小份提供给顾客”的方式除了食物以外,还可用于哪些其他领域(例如人)?
除了现实世界,能否在虚拟世界中找到适于“回转”的事物?不断深入思考,便可以从更遥远的领域获得创意。
我可以做的是:
1)要学习类推,看到某一事物时,要分析其特点。
2)思考这些特点及成功经验,能否类推运用到其他事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