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人生想法

纪录片《父亲》观后感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悠悠的读书小世界

早起的时候看一篇公众号文章,讲的是看完纪录片《父亲》的感受,看完文章后,我很好奇到底真是的纪录片是怎样的(因为很多公众号只是抓住一小点来放大写)

于是准备看看纪录片,看完纪录片的感受,我只能说是一点没放大。

这个纪录片讲的是贫穷地区的一对父子,儿子考上大学,父亲跑到大学所在的城市打工,以此来供儿子上大学。

让我很闹心的是,儿子是都是已经上了大学、上了那么多年学的人,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事事听从父亲。其中一点,儿子是通讯专业,父亲说现在的娃都被电脑影响的不好好学习,网络不好,所以儿子既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我的天,通讯专业,啥都没有,这还上啥专业课)

父亲对儿子说,不要兼职,大学里面就是好好学习的。儿子老老实实的不去外面找兼职,反而在学校里面捡垃圾(反正我是不能接受),不仅要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且还赚不到什么钱。

临近毕业,儿子去学校的招聘场去应聘,一上午下来,不说一句话(你是神仙吗,以为自己自带光芒),没找到工作不说,最后还说,以后工作一个月600(工资低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学生刚毕业都不赚钱),还要去应聘什么服务员、保安之类的。

这里我非常想吐槽,你想去,你早去啊,大学里面做兼职,你去当个服务员、当保安,不比捡垃圾好多了。

然后非常吃惊的是,他最后来了句:这就是现实,他不接受也得接受。(我觉得他爸听到这句话该多难受。)

毕业之后,儿子为了找到工作,去了青海,(我已经无力吐槽了,你个通讯专业的,不去大城市发展发展,去青海??)

虽然我一直吐槽儿子,但是造成儿子如此价值观的,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种种行为给儿子一种  你是穷人,你这辈子就是穷人  的思维。

开始在大学学费上,父亲给儿子算了一笔账:大学里所有的学费、生活费、书费,加在一起将近4万。(然后非常令人吃惊的一句话)他说,这样算下来每天20多块钱,没有今天的付出,就没有明天的回报;今天这20多块钱的付出,也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回报。

我感觉这句话对人的压力太大了,好像我现在所有的付出都算的清清楚楚,你以后一定要得到比付出更好的回报,不然就白付出了,也可以理解成,如果你不能得到这么多的回报,那你就不要付出了。(典型的逃避性思维,儿子养成的那种不爱说话的性格,大概也在于此。)

父亲总向儿子诉说 :为了供你上学,家里付出了很多。而当儿子说不上了,父亲又表示“砸锅卖铁”都会供你上学,这种看似扶持 实际打压的畸形观念,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掌控自己的孩子。

大概很多家庭都经历过这种畸形教育,其实从根本上来看,是父母的安全感在作祟,孩子不受自己的约束,自己也就无法掌控孩子,这对视孩子为“私人物品”的父母是无法接受的(很多婆媳大战根源也在此)。

而从父亲的教育、儿子的行为都可以看出,他们做任何事都是先把钱放在首位,这就直接造成儿子一个短利的眼界,高大尚一点的名词  陷入“稀缺资源”,也就是当你缺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整个人就忽略其他所有因素,只盯着稀缺资源,反而,这样会让你错过更多的机会。有的时候,一家企业的好处不一定在于它能给你高薪,而在于它能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提升自己的平台。

父亲总是给儿子看自己的账本,向儿子诉说自己有多穷,对儿子说,你不要吃的太差,又补了句,也不要吃的太好。

长期向孩子灌输穷的观念,对解决穷的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只会孩子承担更多的压力,而这种消极的压力也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我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吃苦并不是穷,穷就是穷,吃苦的本质是为了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能力,以及为了长时间聚焦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自制能力和坚持能力,以及深度思考。

最可怕的是明明自己不去改变,反而说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