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谁不正常

2016-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啖嗡

作者【Mask】

这样一个标题,听起来就有些“叛逆”,可能这还是一种较为优美、委婉的说法。如果说的难听些,应该是一种挑衅。毕竟这样的话,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两个人因为一些小问题口角,后来演变成人身攻击,再之后就干脆上升到了“三观”上。彼此不妥协,或更激进地会诋毁对方,然后就跑出了这个较为经典的问题“我们到底谁不正常”。

对于很多不明事件原委的看客,或者协调者,通常会各打五十大板,毕竟旧理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处理方式,正常!”

前几天,一条关于某中学规定“女生必须剪短发,不剪不让进校门”的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在写到这部分的时候,本想引用一些网友的评论,可大致翻了一下,想想还是算了,引来了还能怎样?本想说明的缘由又能说服得了谁。很多人都懂得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记得以前历史课本中经常说“士、农、工、商”,在古代的时候,商人是排在所有社会阶层中最后一位的,如果当时有个人说“商人的地位不应该这么低”,很多人一定会鄙夷他,完全会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然后对于当时社会阶层以及当下时代的极少部分人群一定会这么认为,毕竟“这很正常”。

环球时报在几天之前微博上刊发一条关于“巴铁”的文章,在文章中部特意添加了一段这样的文字,“设计师宋某只有小学水平…”。末尾处的三个圆圈的省略号真的是太有韵味,值得仔细揣摩一番。这句话是不是可以很武断的理解为“小学学历的人是没有此等知识水平设计此类产品的,如果设计了这样的产品,然也不具有任何实操性”?

今天,奥运会男子游泳比赛,孙杨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只差第一名的霍顿0.13秒,如果眨眼睛的话,可能眼皮都还没合上,这0.1秒就已经过了。可是看看全天的评论,与前几年真的是大相径庭。下午就有媒体写出了不同时代,大众对于李宁、刘翔和孙杨三位都为国家取得过重大荣耀的运动员失利时的评价,可以很直观的发现,时间越接近当下,我们的包容度也就越高,而所谓的“悲剧”也越来越少。

二战期间,图灵因为一些原因,怕有些人看了相关内容过于敏感就不写出来了,毕竟连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媒体到了纪念图灵的那一天,都没有“勇气”把原因写出来,我又有什么勇气写呢?至少过了这么多年,英国女皇赦免了图灵的“罪”。然而,有太多网友在评论中写的是,图灵本没有罪,又何来的赦免,而是他让他选择是否赦免那个时代。

工作在办公室里面,我们在完成着自己的工作,却总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后来,离开了某个公司,有人在网上发了对于原公司的职责。后来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朋友圈骂公司惹官司,成都女子被判登报致歉”。在之前做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朋友都会把自己公司的同事屏蔽掉,原因就是复杂的关系,也有更多的人因为朋友圈的复杂人际关系,就干脆不用了。太多人说那就不要工作了,辞职就好了,反正也没有人爱用这种人。“正常,这就是规则,你不接受规则,后果必然如此。”

那是否可以诡辩的说,几千年的奴隶社会,那些奴隶也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那些农民阶级也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一百年前,也应该遵守外国人的“游戏规则”?几十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那些不拿红皮书的人应该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这么多年来,听到“正常”真的是一句可怕的事情。

学习累了,“正常,别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那就考不上好大学,以后没有好工作。”

工作累了,“正常,老板找你来了就是解决问题的,不是请你来享受的。”

生活累了,“正常”,别人都在这个阶段该做这些事儿了,你不做。“对不起,这样很是少数,你不正常”。“正常”慢慢地成了对错的“代名词”,凡是都可以用正常来“解决”,怪不得我们是一个很会隐忍的民族。

一直认为,“正常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属性。而且这种状态也不可以用对错好坏来衡量,只不过是符合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本不应该把自己的“惯常”当“正常”。

那“正常”的“正常解释”应该是什么?以下内容是百度给出的:

所谓正常,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事中,要顺应客观规律的发展,与实际常人应该做的一致。

我记得机器上的螺丝钉,他们好似同一个生产线上生产的一样,长宽一致,大小一致,永无区别,整个机器不停的运转,哪个螺丝钉坏了,直接用另一个替换掉就好了,毕竟缺了谁都可以继续运作下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