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不足?技巧助攻!——一鸣的创作经验分享
文 | 一鸣
灵感对写作重要不?重要,真TM重要!
写文多年,我深知灵感的重要性,有灵感的时候写文如有神助,随随便便就能写个洋洋洒洒,就算不修改也能看个沾沾自喜。没有灵感的状态下写文就是自虐,明明有千言万语的倾诉欲望,但就是死活写不出来。“问君卡文几多愁,恰似便秘蹲厕皱眉头。”
一般情况下,我是一个“便秘型”的写作者,写小说是一个亦痛亦乐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熬。我觉得灵感这东西就像手机电池一样,有一个固定的上限,写文越多消耗越多,如果不及时“充电”的话很快就会用完。早些年我写小说基本上完全靠灵感来驱动,有时光是等灵感临幸就很痛苦。后来我慢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可以降低对灵感的依赖——或者说,更好地分配灵感资源。
把小说创作看成一项工程
有的作者是习惯于灵感驱动的,有灵感的时候就写,没有灵感的时候就不写。对小说的剧情走向也是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处理:我不控制故事的走向,该怎样发展视乎上一步的情节冲突,我喜欢让故事里的人物决定他们的命运。说到底这种写作方式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当时的灵感。某个时候我突然觉得把人物A写死会很有趣,“那么小A对不起,你必须要死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嗯,这是一个大跳转,先理清一下当前的人物关系……嘿!B跟A是死党,B肯定要帮A报仇!那么接下来的故事主线就是复仇了。
我觉得这种方式适合那种灵感丰富的作者,而且需要他们对情节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能够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像我这种“便秘作者”就算了,能撑个30万字不写崩就阿弥陀佛了。
什么是“写崩”?你有没有试过在看书的时候觉得情节转接突兀;前面的内容跟后面的内容明显接不上,前面的很多伏笔后面没有交待,或者解释牵强;前面的故事精彩而有趣,一环扣一环,后面的故事变得凌乱无序,人物的关系转换得莫名其妙,让人看得直想骂娘……这就是写崩了,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已经掌控不了故事的发展,情节的走向已经偏离轨道。
近几年来我写过几部小说,有的三到五万字,有的十几万字,长一点的有七八十万字,这些作品在我看来基本上都没有写崩。我并不是靠灵感来驱动写作的,我把小说创作看作一项大工程,这项工程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这几个阶段都做好了,更容易写出让自己和读者都接受的作品。
我把小说创作分为这几个阶阶:准备阶段,创作阶段,修改阶段。下面说说每个阶段我是怎样处理的。
准备阶段
我常常是因为一些情绪触动,或者脑海里闪过某些画面而决定写一部小说。比如,某一个情境或者某一首歌让我想起了过往的情感经历,心绪如潮之下我就有冲动把那些事情写成一部小说;大学的一个雨夜,我的心情有点伤感,我望着路灯下的水影不自觉地想到一个雨夜杀戮的画画,然后我又想到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杀手,而他为什么要在这里杀人……想着想着一个故事的雏形就出来了。这两个例子是真实的,它们对应的作品是《人在风里》和《蝴蝶》。
在写一部小说之前,我会花一些时间做准备。至少我要知道作品里有什么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人大概上演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是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尝试写小说,那时候想象力比较丰富,构思故事的能力比较强。状态好的情况下,一部五六十万的小说可以在一天之内把情节构思出来。而最近几年我在构思故事这方面的能力远远不如当年,要想好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十几天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故事的构建也是零零碎碎地处理。
像我写《西游前战》这个故事,我在开始写作之前用一段时间收集一些神怪资料,期间利用印象笔记的网页截取功能将各种神怪资料保存下来,以后用不用得着另说,反正这个阶段是尽量搜集资料。有些资料也会给我启发,让我想到一些有趣的情节。同时我也准备了几个文档,用来记录这个过程中想到的任何点子,有一些以后有用,有一些后来发现用不着。这些点子包括故事剧情、人物设定、人物对话、环境设定……反正任何你觉得可以用得上的东西都可以加进去。当然这个点子文档开头可能会很凌乱,需要你分门别类整理好。
在构思过程中我也会想到一些感觉良好的句子,到了某个情节或许能用上,这些内容我也整理起来,之后见缝插针地加入到正文中。因为这些内容是在灵感触动下写出来的,所以质量一般比较高,插到正文之后会让原本平淡的行文增色不少。像下面这些读者划线的句子大部分是这样出来的,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确实有效果。
我在上文说过,要更合理地分配灵感资源,这些准备工作就是把平时里零散的灵感收集起来。灵感源收集得越多,对日后的创作越有利。平时常备一个笔记本,一旦灵感来了就记录下来,之后可以用语音输入法快速转化成电子文本。
在准备阶段中,你可以利用一些工具辅助整理资料。如上面说的,用印象笔记收集资料。我用得比较多是txt文件,因为修改方便。我也用Excel 整理故事里的时间线和对应的重大事件。在人物设定上我用了XMind来处理,这是一个思维导图工具,相信大家也不难理解它的用法。人物设定上有多方面的内容,如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人物技能、所属门派、使用武器……这些属性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可以一目了然。
总之,你可以使用一切你觉得有用的工具来辅助整理。
当资料整理得差不多,你可以开始构思故事了,然后可以进行到创作阶段。当然,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里,你也可以继续收集资料的,还是那句话:灵感源收集得越多,对创作越有利。
创作阶段
创作初期需要确定好故事的走向,这是防止写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具体实现上就是写大纲。
大纲的粗细程度按你自己喜欢好了,你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写出故事的起始、发展、结局,每个阶段里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把这些东西确定好,小说的骨架也成型了。我不光写大纲,我还写细纲——就是某个情节具体怎样发展的。其实这是一个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大家可能看过画师的画画过程,他们在开头会用简单的笔画把构图确定下来,然后各个部分逐步细化,慢慢将细节的内容表现出来。写大纲到细纲到正文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我用一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具体实现上是怎样做的,以下是大纲的一个片段:
其时,诛妖之战已经开始,三京想揭穿朱雀掌门的阴谋,并阻止两族厮杀,现身战场。正道发现他跟妖族的人在一起,不相信他,并合力追杀他们。冷心为了救三京,亲自去杀红玉,以证三京的清白。最终冷心重创红玉,三京为了救红玉使出五行炼魂术,把自己的命火分给红玉。与此同时,五行炼魂术终于完成,三京,赤瞳,红玉都同时提升实力。
接着,三京说服了冷心,一行人去找朱雀掌门算账,一番大战之后,赤瞳亲手杀了朱雀掌门为自己的家族报仇。
光是这一段内容,我的正文写了13章,一共27000多字。针对这一段大纲我又写了更详细的细纲。其中一段摘录如下,对应于 “一行人去找朱雀掌门算账” 这一句。
在一处背风地之外,一个帐幕里面,云清子看着被风吹动的布幡静静地喝着茶,炉火传来暖意,他依然穿着单薄的衣服。这时候神通镜亮起,传来玄武门云飞长老愤怒的质问声。
这段细纲对应的正文如下:
距离天妖台三里外的一处背风之地,一个帐幕孤单地站在茫茫雪野之中。帐幕外面站着几个身穿红色道服的正道弟子,从他们的打扮来看,这里是朱雀门的驻扎营地。
帐幕之中只有简单的摆设,一张椅子,一张长长的茶几,上面摆好着一套茶具,旁边上着一个火炉,上面架着的玄黑色的铁水壶已经喷出白色的水汽。一身单薄长衣的云清子拿起旁边一块厚布放到水壶的把手处,端着水壶把滚烫的热水倒进茶壶之中,幽幽的茶香味慢慢飘散在空气之中。云清子拿起茶杯,轻嗅茶香,慢慢呷了一口。
他静静望着帐幕入口被风吹动的布幡,有时候冷风会夹在雪花闯进来,在炉火的暖意里慢慢消融成水,还没有来到他身边就已经不见影踪。
不知怎的,云清子感到今天有点心神不宁。是大战来临之前的紧张感吗?也许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而更多的是隐隐的不安。只怕这一战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顺利。
茶几边缘上放着的神通镜发出亮光,云清子轻轻扬手,镜面上现出了玄武门云飞长老的脸容。
“云清子!你这是什么意思?!”云飞看起来神情激动,眼神里带着浓浓的怒火。
从这几个例子里大家可以感受到情节从粗到细的实现过程。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不就是写个小说么,有必要这么折腾吗……”我只能这样说,要写好一部小说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且,就算这样下足了功夫,也未必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我说一下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吧。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故事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情节该怎样发展自己能够心中有数。写大纲的过程已经对故事的走向有了初步的确定,你能确保故事不会写崩。既然大纲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为什么还要细纲,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写细纲是我近年才试探出来的方法,事出有因,就像我愤然从拼音转向五笔一样,总有一些蛋疼的事情逼我折腾自虐。有了大纲我只知道故事的大概走向,如小A必须死,可真正写到这个剧情的时候我就郁闷了:我要怎样弄死他?用刀砍?用剑刺?毒死?气死?……每一个细节我都要想,而在想情节的同时我还要想语句:这里环境要怎样描写,要用个什么样的比喻才牛逼,这段话要怎样修饰才有代入感……一心多用,累到头晕。后来我终于意识到我要把“构思故事”和“构思语句”分开来做,于是便有了写细纲这个做法。
我用了写细纲的方法反而写得更快更好。大纲和细纲都不要求文笔,用流水账的方式来写就行了,所以细纲可以写得很快。正常状态下,我每天写正文的字数在3000-4000之间,写得也累;而写细纲可以很轻松就写到7000字,用上语音输入法的话还会更快。我写一次细纲大概可以写上十几天正文。
写细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控制节奏感。我写完细纲之后还要检查一次的,看看一路下来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的缓急安排是否合理。比如,两次打斗事件放在一起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这时候要么其中一次略写,要么在中间过程插入一个小情节缓和一下气氛,让情节张驰有度。整个大情节看下来,可以检查一下有些情节会不会显得没有必要,某个地方的冲突会不会不够强烈,哪里需要写得快,哪里需要写得慢,每一件事大概要花多少笔墨……这些事情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写细纲的过程中,情节已经在心里演了一遍,接下来写正文就不用费心想故事了,可以专心在语句上面下功夫。
大纲和细纲并不是写了之后就不能改的,在写作过程中你一定会想到更精彩的情节,临时修改大纲和细纲是常有的事情。对于长篇小说而言,大纲是很难一下子确定好的,因为在写作过程中人物形象不断丰满,长期灵感积累之下,情节的方向一定会有变动的。在大纲的处理上,我是尽量把前期写得完整,后期的大纲只定下一个大方向。在创作过程中不时停歇一下,想想后续故事怎样发展,逐步修正完善。
接下来说说更新的问题吧。我习惯了先写完再发布,我能够做到小说日更也是基于这样的处理。我不是当天写当天更,我也不会逼着自己每天写——就算每天都写也不见得能写好。当天写当天更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保证质量,因为写作状态是不确定的,昨天状态好可以写得很精彩,今天状态差可能写得很无趣。而写完再发布可以有一个缓冲,你可以把明显写得不好的地方修改成一个可接受的程度。当天更还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容易被成绩影响状态,如果连续几天成绩不如人意,可能就没有心思写下去了。先写再发布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十万字以下的作品我是写完改完之后再分章发布的;而长篇小说我是以一个大情节为单位,先写细纲和正文,修改完之后再分章上传。接下来再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完结。
修改阶段
修改很重要,同时也很耗精力,我常觉得改文比写文还要难,因为改文常常需要“超常发挥”。按照自己的正常水平,这个地方只写到70分的程度,但是从整体效果上来看,这个地方必须要达到80分的水准。比如,几万字的铺垫就为了一两千字的高潮,如果写不好就是前功尽弃,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逼自己尽量改好,有时候一个地方要改三四次才勉强达标。有时候光是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就要琢磨半天。我想会有很多作者对此深有感触,这里就不多说了。
光是修改这一项也分了两个阶段。修改第一阶段主要检查剧情有没有缺陷,比如之前埋下的伏笔在后期有没有交待清楚,情节的安排是否得当。有时候单看某个情节看不出什么问题,通篇看下来就会发现那里写得有问题,比如人物的情感转变得太突然,欠缺必要的说明和过渡;比如事件的先后顺序调整一下会更加自然合理;比如前文和后文会自相矛盾……当这些问题都修正之后,可进入修改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文字修改,如改正错别字,修正标点符号,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得不好,加以改正。这个过程需要看得很仔细,常常检查过好几次还是会漏掉错别字。这个阶段的修改很耗时间,而且很容易审美疲劳,最后读着自己的文章完全没有味道。相比创作阶段的成就感,这样的修改工作明显无趣得多。
再谈谈灵感的问题
我认为写作不能太依赖灵感,因为灵感本身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且常常是偶发性。小说创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总会遇上没有灵感的时候。我不走灵感驱动的路线是因为我深受其虐。之前我过于依赖灵感,没有灵感的时候就拼命喝提神饮品激发灵感,写得慢还写得累。
说到这里大家千万别误会我的意思,我从来没有说过灵感不重要。恰恰相反,我认为灵感极其重要,只是它的出现过于随机,令人不好把握。我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大家怎样利用好这些随机出现的灵感。 我认为一部小说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故事,你应该投入足够多的灵感资源去完善故事。我尽量把自己的写作状态调整好,然后再写大纲和细纲,我认为在这方面花再多功夫也不算浪费。能构思出一个精彩的故事,这部小说就已经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功夫就是漫长的码字。在这个过程中写作状态也是不确定的,状态好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会优美一些,读起来会很有味道;状态不好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就会平淡一些,但至少在一个好故事已经定型的前提下,我不至于把故事写崩。
我这种写作方法是尽量把灵感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减少灵感的不确定性对整个过程的影响。但是,就我自己而言,不管怎样避免,还是会遇到无话可说的时候——俗称卡文。几乎每一部小说都出现卡文情况,明明有大纲和细纲,但就是写不出来。面对卡文我的处理方法并不高明,要么看书看电影“充电”,要么喝咖啡喝绿茶激发灵感——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对身体也不好。
这些创作经验是我这几年写文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未必会适合每个人,大家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我觉得适合大多数人的写作教程就是“一直写”,多写多尝试才会有感觉,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