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好书110:你钟情的散文,原来还有这么古老的故事
文/杜豆豆
《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引言
我想在未来的100多篇文章里,给大家讲讲先秦散文:散文在秦朝之前的那些古书故事。
这些故事,将会包含大致15个部分: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筮辞《周易》、《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每部分内容,我都会展开3-10个章节讲述其中精华,所以整个读书笔记的完成,预计会有百篇左右,如果每篇2000-3000字左右的话,这就是一本20-30万字的书。
100多天,看起来很长,可是你知道这包含了多少卷书吗?
先不说甲骨文和铜器铭文,单说后面那些带书名号的:《周易》10卷,《尚书》28章(按9卷论),《春秋》30卷,《左传》30卷,《国语》21卷,《战国策》33卷,《论语》20卷,《老子》81章(按27卷论),《孟子》14卷,《墨子》53章(按18卷论),《庄子》33篇(按11卷论),《荀子》12卷,《韩非子》55篇20卷,算下来已经255卷了。更何况,还要查阅大量的译注参考书,动笔写文时还要重新来回翻看。
听起来蛮挑战的,是吗?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周易》1-8卷、《尚书》9卷、《左传》和《春秋》的1-17卷,《国语》1-3卷,共54卷,我用了大概30天读完,但中间是有假期的。接下来用100到150天完成剩下的201卷,还是有难度的。
不过,想一想,如果能在这100多天里,享尽如此美味的饕餮大餐,对自己,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古书的这段时间,我常感叹:“看了古书,真得不想看现代书了。”古书的韵味,不身在其中,是无法体会其妙处的。
所以,我还是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如果你也真得爱读书,就来和我一起享用吧!
1
不管中国还是西方,散文都是作家们钟情的文体。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归结于散文的灵活自由。
大凡搞创作的,只要有情要抒,有感要发,都能挥挥洒洒写出几篇言辞优美的散文来。当然,若论上乘佳品,还是那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真情之作。
要说“散文"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北宋太宗赵匡义主政的太平兴国时期,大概是976年至984年。当时,“散文”是用来和韵文、骈文区别,才定义出来的。后来泛指到除诗歌以外的几乎所有文学体裁。
从西方文学来看,“PROSE”(散文)这个词,起源于古老的法国散文,拉丁语则表达为prosa oratio,意思是“直接或直接的演讲”,后来也被定义为““诗歌以外的语言”。
但随着时代发展,文体逐渐多了,散文的概念就慢慢开始狭义化了。《辞海》是这么定义散文的:“指不用韵、不对偶、句法参差的文章。相对于韵文及骈文而言。现代的散文依其内容和形式,大约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导文学等。”
按照这个定义,散文在当代,其实已经成了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无论如何变化,总归散文还是有个源头的。这个源头,最早要追溯甲骨卜辞,也就是先秦文学发展时期。
甲骨卜辞所谓先秦,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西周铜器铭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古代散文。
如果说上古时期是神话传说的时代,春秋战国就是古代散文的时代。这个时代,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优秀的各路学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篇章。
这先秦时期的散文著作,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2
如果我们把散文的发展比喻成一个人的成长,先秦散文更像是散文的童年时代。
从口耳相传到图画刻写,从没有文字到出现文字,从只言片语到叙事成章,从辩论说理到文辞优美、表情达意,再到形神具备,散文的发展,可以说是漫长的。
若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算起,殷代的甲骨卜辞,可以看做是中国散文最早的源头。这些卜辞,是当时的巫祝们用来占卜天意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内容五花八门。因为刻写困难,通常句子都短小精悍,可能四个字就能代表一个事件。现在看来,只能算是散文的小小萌芽。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器。一些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表功德的、记录纷争或者教训的,会被刻在铜器上流传下来,这就是铜器铭文。虽然比甲骨卜辞有进步,至少能有几百字之长,内容也有所扩展,但也都是相当干巴巴的叙事,没什么文学审美价值。
除了龟卜,周人还有一种占卜的方式,就是蓍筮。占筮过后,把事件和结果记录下来,到年终再复盘总结,就变成了筮辞。我理解,筮辞其实就是对经验教训的哲学思考,整理成了语录。比较出名而且成系统的占筮用书,就是《周易》。
《周易》这部书,很多人看得很神秘,其实大可不必,从本质上讲,也就无非是一本解释事物运行规律、持辩证和发展观点的哲学书而已,只是因为被泛用到了诸多领域,又被各朝奉为经书,而变成了有些神乎其神的“天书”。
《周易》要说真正能标志古代散文成形的,还是《尚书》。《尚书》出自史官之手,虽然是一部历史文献,但从文体上,却不单纯是历史的叙事,更有王公的论说和教诲之辞,读起来,也是蛮动人的。换句话说,《尚书》是杂糅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于一身的,从《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才慢慢分枝,有了侧重叙事的历史散文和侧重说理的诸子散文之分。
《尚书》文辞的佶屈聱牙,历来为人诟病。这点,我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我前段时间读《尚书》,几乎每段都要看译注,否则,基本不知所云。后来,紧跟着读了《国语》,知道是什么感觉吗?简直觉得《国语》太顺溜了,不看译注,我也能懂个七七八八。
由此,我有了另一个读书体会:大脑力量无穷,不懂也要死磕。看完不懂的,那些原先只懂百分之三十的书,自然就懂了大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道理的。
3
先秦散文在《尚书》之后,正式脱胎成形,被后人分为两类: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比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就是历史散文,《论语》 《墨子》《孟子》就是诸子散文。前者侧重以叙事为主,描述历史事件,故也被称为叙事散文。后者则侧重以观点和主张为主,阐述哲理思考,故也被称为说理散文。
说起历史散文,有些人可能有疑问:怎么史书也成散文了?好像和现在纯文学的散文体差异很大呀?
那是因为,先秦时代,纯文学的散文还没有出现,但是历史散文叙事生动、文采飞扬,不仅被后人视为文学典范,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这些历史著作也被当成老祖宗被奉为了历史散文。
象《左传》,就是用形象生动的史实来解释《春秋》的一部著作。左丘明用精彩的场景描写,使一场场激烈的战争,条理清晰,如在眼前。同时,他也运用入情入理的人物对话,将事件分析得头头是道,更是让人折服。
《国语》,是按照国别所写的各国历史,整体虽稍逊于《左传》,但叙事相当出色,而且做为“以史为鉴”的典范,它更像是给君王们读的治国警语。
《战国策》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人物描写和雄辩的文风,尤其是文中辩士们旁征博引、善用寓言的机智,不能不让人赞叹。
《左传》这些经典的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司马迁《史记》的传记体,汉赋四大家的政论文章,唐宋八大家的记叙文,甚至明代七子的拟古散文,清代的桐城派等,都在表现技巧上,受到了先秦散文或多或少的影响。
再说诸子散文,更是春秋战国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时期。史学家们一向将其概括为“礼崩乐坏。”但是从文学史角度,不能不说,它更象是一个值得被永远传唱的时代,最为精彩的黄金时代。
春秋开始,私学兴起,私人著书立说,学术风气蔚然流行。到战国,更是百家争鸣,诸子游走各国,各抒己见,陈述治国之策,一时成为风尚之举。由此,形成了大量哲理性著作。
比如《论语》,典型的语录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虽然语言精练,但寓意深刻。
再比如《墨子》,语言很朴素,但逻辑严谨,善用事例说理。墨子发明的“墨辩”,如今,还被认为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之一,够范儿吧。
另外,还有浩然正气的《孟子》、飘逸浪漫的《庄子》、精辟深刻的《韩非子》等等,可以说是各具风采,精彩纷呈。
孔子4
先秦散文,用它瑰丽灿然的画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墨彩。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范本。尤其是《左传》的叙事、《国语》的语言,被历代文人所盛赞和推崇。《战国策》甚至促成了汉赋的产生。而诸子的说理散文,自不待言,更是以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
不读先秦散文,你读不懂后世文学里的那些典故,更无法理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涵义。
所以,虽然先秦散文并不是纯文学的著作,但却是中国文学的基石,是后世文章之祖,不可不读。
(未完待续)明天预告:《甲骨卜辞之1:没文化害死人,国宝当成药来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