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华杉讲透《孟子》孟子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199】

2016-09-23  本文已影响588人  华杉2009

假仁假义,时间长了,也可以弄假成真。这假借仁义,也跟借钱一样,如果这钱借的时间长了,也不归还,钱就成了自己的了。不是有那个著名的段子吗?说:“哎,你借我的钱该还了哟?”答:“还?我为什么要还?我凭自己的本事借来的钱!有本事你自己借去!”这仁义也一样,借的时间长了,你又怎能知道他不弄假成真,终于变成了他自己的呢?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

恶知其非有也。”】

孟子说,对于仁义,尧舜是天性浑全,习于本性,因其自然;商汤和周武王呢,是反身循理,修身践行;春秋五霸呢,是假借仁义,以图霸业。不过,这假借仁义,也跟借钱一样,如果这钱借的时间长了,也不归还,钱就成了自己的了。不是有那个著名的段子吗?说:“哎,你借我的钱该还了哟?”答:“还?我为什么要还?我凭自己的本事借来的钱!有本事你自己借去!”这仁义也一样,借的时间长了,你又怎能知道他不弄假成真,终于变成了他自己的呢?

这一句,正好和《中庸》所论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个层次相对应,《中庸》说: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最高境界是尧舜,生知安行——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尧舜天性浑全,仁义就是他的本性。如果自己做了一件不仁不义的事,马上心里就不安,自动就会调整过来。

我曾经讲过“吃亏论”,一些人怕吃亏,一吃亏,就像吃了一只苍蝇,愤懑不平,一定要找回来。另一些人呢,最怕占了人便宜,一旦发觉自己可能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定要吐出来。所以怕占人便宜的人,到哪儿都找亏吃,先吃点亏下去打个底,不小心占人便宜的风险就降低了。他的原则是:不怕吃亏,怕占人便宜;不怕被人骗,自己不骗人就心安理得。

生知安行,他心安处,便是仁义处,这样的人,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会犯错误,在仁义的道路上自动巡航,偏离一点点就自动报警,自己不得劲,马上要调整过来,这在《中庸》里叫做“不偏不倚,从容中道”,中庸,就是一点错都不犯,一点偏差都没有。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中庸只在传说中,凡人做不到。

第二层境界呢,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学知利行——学而知之,利而行之——他们向尧舜学习,向周文王学习,知道仁义是对的,是有利于天下,也有利于自己的,所以诚意正心,反身循理,修身践行。戒慎恐惧,谨小慎微,随时给自己正心,随时给自己改过,诚心诚意努力去做。

第三个境界,就是春秋五霸的境界了,困知勉行——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被困住过,吃过亏,知道不仁义是不行的,于是勉强自己去做。就像齐桓公尊王攘夷,不是真心尊王,但是知道不尊王不能霸天下,所以困知勉行,勉强自己去尊王。

《中庸》说,不管你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其知和行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鼓励你,只要你做好事,不问你的真心还是假意,做了就是好事,功德是一样的。

孟子说,那假仁假义,假的时间长了,你怎么知道他不会弄假成真呢?他要面子,要名誉,就算他一肚子坏水,他也闷在自己肚子里,一点也不倒出来,干出来的都是好事,好事做得越多,就越不愿意做一件坏事来坏了自己的好名声,他就真成了货真价实的好人了。

这和我们前面说的坚持的方法论是一个道理,还是心理学——人们愿意在他已经下注的地方继续下注,所以有那个说法——如果你想交个朋友,请他给你帮个忙。你帮过他,只有你自己念念不忘,他可没有回响,他不会记得;他若帮过你,他一辈子记得,并且要用继续帮你来捍卫这个事实。最著名的案例,是二战时期一家犹太人的故事,父母被党卫军抓走了,剩下家里几个孩子,分了两拨,一拨去找父母之前帮助过的人,希望他们知恩图报,结果被出卖了;另一拨去找之前帮助过他家的人,结果人家继续帮他,把他们保护下来了。

#华与华书房#华杉注四书《孟子》【199】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