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

无关紧要的1587,无关紧要的孤独灵魂

2018-04-12  本文已影响114人  56e6e1d7a01f
7F868576640CF0C0A4A7F023D5ECCF9A.jpg

文、风吹裤衩pp凉

引言:1587年,正是古代中国明朝第十三任万历皇帝统治的第15年,这看似平常的一年,却蕴含着许多征兆。1587年,所使用的是公元纪年,这一年不仅仅是中国的万历十五年,也是西班牙舰队的罗盘直指英国的时候,是欧洲的冷兵器时代正在走向终结的时候。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一代代的帝王,一批批的文官武将,他们为了维护王朝统治殚精竭虑,这在史书上的记载数不胜数。可即使是帝王和身居庙宇的大臣们,纵有翻云覆雨的能力,也难免在历史的卷轴上留下一抹孤独的身影。
**
何谓孤独,没有知己的人是孤独的,没有思考的人是孤独的,带着这辈子没能完成梦想的遗憾入土的人孤独的……史书上寥寥的几行文字,或许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事件和人物心理转变。**

万历皇帝:高处不胜寒

1587年,万历皇帝就已有迹象成为后人心目中那个贪色贪财的皇帝,时年才23岁的他在前十几年励精图治,而后却消极怠工长达30多年,直至去逝。然而即使发生这样的转变,万历却没有实质上放松过自己手上的权力。

他只是在反抗。发现多年辅佐自己的大臣兼老师的真正为人后,万历大失所望,心态也发生了剧变,对张居正的清算前后有几年,他的不留情面背后不知经历了多少长夜里的挣扎矛盾。

一方面出于被欺骗被背叛的愤怒报复心理,一方面万历需要通过清算张居正来树立自己的权威。这时的万历应该是情绪高涨的,可是他越是想要急切地施行自己的想法,就越是处处受阻,更重要的是后来的立储事件让他心灰意冷,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不是在统治这个王朝,而是被统治着。

想不通为何连死后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埋在一起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不甘心听从文官建议立长子为储君,万历开始了属于他的“任性”。他对于一切事情的消极态度让朝中官员无可奈何,可偏偏这个皇帝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皇帝……

8岁继位,在位48年,5岁就开始读书的他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过这一爱好,可见他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他必定有着很多的治国想法,可惜这样的人却不为文官集团所需要,他们要的不过是一个神权统治的象征。有这漫长的岁月里,万历大半生被禁锢在大明宫中,一个屡遭挫折又郁郁不得志的人,不难理解他为何走向了堕落。

他是任性的,但更多的是孤独。一个人看清的越多,就越会沉默。热血的流动是要心脏的跳动,如果一个人心灰意冷,又哪来的热血。

他一个人的肩膀扛不住一个国家的兴亡。封建王朝的统治于百姓,于中央都是一个悲剧,它强调对人性的压制束缚,使全天下权力最大的皇帝都不得安生更何况是百姓。

有的人将明朝的衰落归罪于万历,但是我想说,明朝,不,是每一个封建王朝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必然会衰落,因为这种体制从根本上就是要被时代淘汰的。所以不管万历“任性”与否,从他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统治的弊端。

申时行:活在别人的阴影下

在张居正之后担任内阁首辅,对于申时行来说真是个光鲜的苦差事。申时行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见。这类人性情温和,善于沉默,但是大家对他们的看法却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会觉得这类人温厚正直,值得信赖,而另一部分人会觉得他们圆滑世故,左右逢源。申时行就是这样,在文官对他的信任与质疑的夹缝中生存。

在很多人看来申时行在职贡献太少,可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心中所一直坚信并执行的便是“平衡阴阳”。朝中文官是统治的中心,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不仅仅要调和皇上与文官之间的关系,也要调和文官之间的矛盾。

有上一任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加之本身的温厚性格,申时行深感决不能像张居正一样过于严苛,对于挑战自己的文官欲除之而后快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除了会招来百官嫉恨,不能实质上改善文官集团的许多弊端。

文官既然能入朝廷,不论是依靠才能还是凭借裙带关系,都或多或少有着为国家为苍生的责任感,也有像海瑞这样极端的官员,才能卓越,两袖清风,恪尽职守,这是文关们的“阳”;而手握权力,就连是张居正也难免会贪腐,而在朝廷中生存又必定会拉帮结派,这是“阴”。

在申时行看来,与其强制剔除“阴”,不如将阴阳结合,达到平衡,以求文官集团的团结和稳定。对于官员们一些不符规定的行为,申时行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位老者有着他的无奈,他的责任是时事造就,自己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无法伸展拳脚。

可申时行还是输了,他的中庸不仅仅没有得到大家的拥戴,反而在立储一事上遭人陷害,被文官唾弃为叛徒的他虽然被皇上保护,但是他深感自己已经无法担任首辅一职,终于在多次上奏后被予以批准回家。我只能感叹一句“世间再无张居正”啊。

文官集团的颓势已成,或许只有张居正这样一位有魄力的人才能镇得住他们,他的方法虽然不一定可取,但是确实取得了成效。其担任首辅期间,国家也确实繁荣昌盛。

反观当下,张居正一类的人还是不会招人喜欢,但是大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他的能力,这样的人往往人际关系一般,却能身居要职。然而申时行一类的人虽然人际关系会好很多,但是却会让人误解和轻视,他的能力不一定会被大家认可。

在任何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如果没有胆识和魄力,就闯不出一条新路,社会如何得以发展。若是在社会衰颓之时,保全大局的平衡措施只是拖延时间罢了,一点力挽狂澜的可能性也失去了。

书中刻意提到了边疆的小争端,不知申时行会不会知道,他当时为了维护官员团结的平衡之策而忽略的侵略者此后肆无忌惮,这位在边界摩拳擦掌的年轻人叫努尔哈赤,日后清朝的始祖皇帝。

戚继光:愿意以一人之力

万历之后,不过几十年光阴,明军在努尔哈赤率领的军队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满人势如破竹,而大明朝就此亡了。逝于1587年的大将戚继光,大概怎么也料想不到这样的结局。

整顿军队,发展武器,有戚继光在的军队一定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他的出现让明朝的军队一度重振雄风。戚继光是咱们从小就熟悉的英雄人物。他抗倭的事迹被翻拍成影视剧、动画片,大受欢迎。然而包括我,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戚继光一生的坎坷。

武将,对于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但在朝廷上的地位却不高。文官们自诩朝廷大脑,武将则为四肢,应该听从指挥。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国家稳定,自己的官位平安,武将提出的改革或建议,对于他们来说是节外生枝,所以一向不予鼓励。幸而那时还有张居正,在他的提拔之下,戚继光得以不顾其他文武百官的脸色在自己的军队进行改革。

虽然从史实上看,戚继光在军队纪律上有着过分的执着,甚至斩杀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有其合理性。当时的明朝国力强大,从朝廷到军队,其实都处于涣散自满的状态。要是再没有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那么抗倭以及抵御侵扰边界的少数民族都很难成功,即使成功了,因为战队之间的低配和度,和士兵的低迷情绪,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然而戚继光的改革也不是那么顺畅,为了发展新武器,同时又要兼顾其他地区和文官集团,他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早该被淘汰的武器和战术,为了能让技术的跟进不那么仓促。这些改革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被叫停,就连戚继光本人也连带因为清算被卸职,最终下场惨淡。当然,戚继光的功劳和智慧是不可辱没的,不过即使他依然担任要职,也无力挽救大明朝。

一个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经济水平,明朝的经济水平虽然很高,但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在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将资金投入到军队和商业上时,中国的资金流向了土地,而非投入市场。

意思就是商人们赚了钱不是想着接着赚,而是用这个钱来置地买房。放在朝廷也一样,重农抑商的国家制度让资金得不到流转和扩大,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萌芽状态,百姓依旧很穷,军队的投入自然也不多。这样的状况在清朝一样延续,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导,并且开始纷纷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封建制度在这之后将无处遁形。

人,集体,国家,每一个部分都互相嵌套,也是一个共同的命运。这无关紧要的1587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毫不起眼,无关紧要的孤独灵魂曾经也被旧月光照耀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