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生活之余――“学习”之中,“联系”之后

2017-11-26  本文已影响48人  路航唐LhT

今晚听教招一个老师讲“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熟知这方面的童鞋应该都知道这是教招里面算是最基础的东西,快考试了我也翻出笔记来一一复习,今晚有点“新发现”,老师讲【后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时突然讲到电影《血战钢锯岭》:D~~作为半个“伪影迷”的我耳朵“亮”了嘿嘿嘿^ω^~ 是我看过的额~

20171126 晚

我记得当时我听这章内容――“道德两难”故事,那个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其实国外电影看多了,自己就会处于【后习俗水平】里的阶段了 :)~(不是说国内电影“不好”一类……只是确实,额,没有可比性,发展不在同一水平吧……)

怎么说,理由如下:

国外很多很好的电影,我个人认为不去看是人生的一种“遗憾”,比如基本永远位居各种排行榜首,评分永远不会落到前三之后的《肖申克的救赎》,比如在战争片纪录片中永远可以“震撼”我心灵的《辛德勒名单》(那个配乐我个人认为也是史上之最“贴近”心的,听到便能感受到影片中的氛围与沉重。),再比如国内香港那些年的经典《青蛇》,《倩女幽魂》……(我虽然很想再多看一些,等时间再多余一点吧,我绝不“辜负”想看的心嘿嘿……)这些电影有什么作用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三观正。(国内那两部先不说哈,香港那时期的电影“酷”就足够了,已经看得很过瘾,其他的可以再论~)

为什么说看多了好的电影自然会被有所影响有所触动自己的“小心脏”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嘿嘿嘿^ω^~比如看了《血战钢锯岭》里面主人公医生最后连“敌人”日本人也救,难道不会被触动吗?会。(就类似于,你看到一个“傻缺”家伙,但你想到这个“傻缺”家伙也是一条命啊,所以你也还是会救~hahaha...)所以,从此以后我们在潜意识里会更加尊重生命,更加重视生命本身,电影主人公的这种“精神”是会在无形之中“传染”给观众的,之后我们在遇到类似的事时自然就会选择生命本身这一“选项”来选择。

这就回到文初所写的“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里面讲到的两难故事――妻子生病,危在旦夕,葯在一个必须去偷的地方丈夫是否该去偷?(Sorry,这里补充一下,我忘了大概具体的内容,是“当地药剂师”发明的药,所以下文中的我说“药监局”的制度问题应该是有误的,这应该属于与“当地药剂师”的问题。)

有关“道德两难故事”

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毫无思考的就说“偷”。其实这个故事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我选择应该偷其实没有过多的理由,且是生命最重要吧,可以救人命的药却要靠“偷”才有?这药监局不知道在干啥……就像一个人要死了,管葯的说我不能给你…… 这里面多半有点问题…… 不是制度问题就是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上文已述,这里应该是与“当地药剂师”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丈夫去“偷”葯我不觉得丈夫是应该遭“鄙视”的“小偷”,就像一部美国电影中,具体名字我忘了,内容是三个即将退休而工作了一辈子最终连养老的钱都被“剥夺”的老头去抢银行,(没有伤任何人)他们只“拿”了应有的退休金,其他钱都“分”给需要的人了,最后结局没有被抓,而“幸福”地用“抢银行”来的钱度过余生。这样的行为与“偷葯”难道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吗~(当然我得说那是美国的电影……)至于非得把“偷”了东西就看得怎样怎样的人……我想,我们之间的想法确实有点“鸿沟”……嘿嘿嘿^ω^ ……

所以…… 我想表达个什么呢?

――多看好电影真的有“好处”,至于其中之“妙”处,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个人感觉,电影能带给我很多“能量”,有时我很“亲近”我喜欢的这些电影,就像它们都是“活”的一样。


但我深知有些东西说出来便“烂俗”了,就像有些人感觉我是有点“灵性”,但有些人感觉我“呆板”一样~呵呵哒~我还能说个啥?看到的不同之间或许也思想上真的也差着n百个银河系吧!(拜拜……)我只能说,能喜欢这些好电影的人绝对没有像我一样“呆板”的心~(好了不说了,天蝎的我有个梗就永远不会“放过”大家见谅!嘿嘿嘿~)

一般到最后都会有个“意义”之类的对吧:D~那就如下: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分为“三水平六阶段”。而社会中的法制法规如果与现实有冲突是可以用来“质疑”的,甚至可以“修改”的。所以不要让“偷葯”这件事本身“困”住了思维,生命也是诚可贵的。

就这段话也能看出我不“呆板”对吧~

好了我不说了,哈哈哈……

Good Night. ^_^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