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即教化

2018-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司徒云飞

——读《中庸》有感

by司徒云飞

道亦常,乃细则之,不慎其行,以微观视之,是谓修道。

万物皆教人化之,无不近道、亦不远道。道所成其大,无及;道所成其小,无观。故人之为道,行而视之,动而成之。是以谓教化。

中庸之道,亦贵乎其明其行,需慎之。不骄不纵,坐而不言,起而能行。方能始修其道,后成其教。此之谓修道即教化。

《中庸》是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其与《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蔽。说道这些古史经典,大多都是一个目的,让人悟道、行道而后修道。如《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又如《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为人如水一般,不争不抢,自然成其造化,因为近于大道。

这是也最终说明一点,修道的目的就是教化人心。

谈到中庸,要说的的就是何为中庸?中庸到底谈了怎样的一个道理?

其一,何为中庸?

不动以情,则无情,方能不偏不倚,乃曰“中”。动之以情,用情之,方能及过有度,乃曰“和”,亦即“中和”。

当然这里所讲的中和,实际就是中庸。按照书中所诠释的就是,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喜怒哀乐总是要表露出来的,但发出来又能有节度,无过不及,这就叫做“和”。人人都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前人说:“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大体也就是这样的了。

其二,中庸论述了怎样的一个道理?

总体看完全书,按照书的内容主要概括了几个方面。

第一,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当然天人合一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儒家,道家以及禅宗里都有论述天人合一。

而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这里说到的天人合一,又有“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的天人合一。还有就是凡人的天人合一,不论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

第二,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上述共五道,这五道也就包含了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的相处,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三达德即为:仁、智、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也就是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当然整部中庸最核心的还是它说论述的“中庸之道”,“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附:读完中庸一些篇章当即写下的语句。

1.君子何以时中?若不为万物所动,能处无虑之境,养无欲之性,修无为之道,君子又何以不时中?——读第二章感、

2.

中庸者,能尽乎善其美,化万物之灵,育天下之大道。故能成其所能,君子斯成此道。——读第三章感、

3.需成道,万物莫有其行,望天下之人,皆记前人之悔教,律自身,道可复兴焉。——读第五章感、

4.吾强于天下,心必善、意必成,力或有所不及,乃能持之以恒,久而为之。凡心若尘,和而不说(yue),中而不偏。强,于此而已。——读第十章感、

5.上下其身,知命常容,亦谋其天道,不亦乎人道。“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吾命此矣,然则吾亦可自定命矣。——读第十四感、

6.行孝天下,乃弗长所公。孝者,方能持善心,为善事,所成之德亦善。圣人者,即以善待者,世俗奈何,后亦为万世所表。——读十七章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