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2023-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铭镜_Thinking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分别是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所谓的结伴效应就是说两个人或者多个人同时做事情,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很多企业中采用的赛马的机制,正是利用了社会促进效应里的结伴效应,同时让多个团队做同一个产品,最终只有一个团队胜出,这时候各个团队的人员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另外一个就是观众效应,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个自己很在乎的人在现场观看,活动者会以为他人很关注自己,会不自觉的好好表现自己,提高工作效率,表现会更出色。当然这种观众效应只适用于自己已经非常熟练掌握的技能上,所以当孩子参加比赛时,如果我们判断孩子掌握的很好了,很熟练了,我们可以到现场去给孩子加油打气,这样孩子为了表现自己,会发挥的更好。

与社会促进相反,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自己没有把握的活动,当有观众在现场时,往往会抑制活动者的发挥。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成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说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映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优势反应是学习和掌握的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加思索即可做出。

所以当孩子或自己的员工在做某些探索性或研究性的工作时,我们最好离得远远地,因为这些工作都是需要深入思考,不断尝试才能形成结果的,我们在现场时会对活动者起到抑制作用。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或者我们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的。

所以为了避免社会懈怠,需要把责任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背负一些考核指标,这样就避免了责任意识降低的可能,只要有了责任心,社会懈怠即可自然解除。

二、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亦称“搭便车”、社会逍遥,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进行群体活动时,会降低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水平,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在工作任务界定不明确、个人工作成果不易观察、群体规模大时易于产生。

主要原因是责任分散。

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有着文化的差异,在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价值观的文化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更易发生;在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较少发生。

日常生活中“磨洋工”就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而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