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约翰.华生有句非常有名的言论:“给我十几个发育正常的婴儿,我能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等等,甚至乞丐或者小偷,无论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遗传特征,智力、文化背景,你给我这个婴儿,我就能训练成你想要的样子”。因为这样的言论简单、直接、让人觉得特别有控制感,因此也特别蛊惑人心。这也是行为流派的一些特征,非常容易理解,并简单有效。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行为学派的代表人物
约翰华生,美国人,1913年,也就是他35岁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从这篇文章开始,行为心理学在心理界内盛行,核心论调是“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要研究可观察到的现象,而不是潜意识、情绪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他认为精神分析研究的对象,是不可测量、不能观察,认为这个流派没什么前景”,因此他强调要研究外显的行为。华生特别有趣,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观察人,而他喜欢观察老鼠,并对老鼠进行试验,这也是他为数不多取得的成就,1920年因为个人私生活,被迫离开学术界,转型成为商人,在不到50岁的年龄彻底离开了心理学界,但是他的研究理论在之后的几十年,甚至现在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另外一位坚守行为心理学派的典型人物叫斯金纳,1990年过世,他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他极力反对人格的概念,他特别喜欢文学,写了几本文学小说,虽然在理论上非常反对精神分析,但写小说的时候,他介绍道:“我这个小说,是治愈自己的一次冒险,我一直在小说角色里调和两个人物的矛盾关系,我一直在为此焦虑而作斗争,小说里的这两个角色代表着我内心里的两个方面、两个部分”其实他的思维方式还是很精分或者动力学取向的。
二、 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
1、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
有个著名的实验叫“巴浦洛夫实验”,20世纪初做的实验,实验内容为:每次摇铃铛,都给狗食物,久而久之,即使你没给狗食物,只要摇铃铛,狗就会分泌唾液,狗通过训练,将摇铃铛和分泌唾液两件完全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后来被斯金纳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它是依赖于被强化。
另外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斯金纳箱实验”:是将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箱子里,一开始老鼠会自发的到处摸摸,了解环境,但是在某个时刻,老鼠偶尔压到一个杠杆,就有吃的进来,第二天把老鼠放进去,我们会预测到老鼠会怎么做,它会冲过去不断摁杠杆,这个实验多了个干预条件,如果撤掉杠杠的刺激源,即杠杠还在,老鼠会不断的压杠杆,但是没有吃的进来,也就是没有奖励了,老鼠就会慢慢的不再按这个杠杠,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可以操作和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华生认为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斯金纳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只要通过训练和强化,就能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后来又进一步将这个理论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削弱”、“惩罚”等等以及对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做了区分。
三、行为主义与生活
从这实验中引发的生活议题:以两个议题为例:
1、我们是如何建立性别意识的?
考虑下我们的性别、社会性别、社会角色是什么?到底我们的性别意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举个栗子:我有两个朋友,一个A,细心、温柔、善解人意,一个B,事业成功、有意志力,雷厉风行,你猜猜两个朋友的性别,也许你会认为A是女生,B是男生,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这和我们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小男孩子就被要求要坚强,不要玩粉色的玩具,事业要做的成功,设置被贴上你要表现更直男的标签,对于女孩子就要求表现的要乖、细心、温柔等,我们生长的环境、条件、要求其实就好像“斯金纳实验”中的那个箱子,当你符合社会预期的时候,就会得到夸奖,如果没有符合预期,就会遭受批评,我们在非常非常小,甚至小婴儿时期,就开始这样的条件反射,我们都在做这个社会规则觉得“对”的事情,我们可以回想下,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斯金纳箱子里的“小老鼠”,生活在默认的,常规的,应该的文化之中,我们是否要反思和觉察下我们有多少时候是被准则控制了, 多少时候我们自己成为箱子的一部分,带着偏见的眼光和要求去看待别人?
2、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了一个实验:把狗放在笼子里电击,刚开始一有信号,笼子的一半就会产生电流,狗就会跑到另一半笼子里去躲避电流,狗很快就学会只要有信号就跑,他们也惊讶的发现,有些狗经历过跑不掉的情况,整个笼子都有电流,也就是只要有信号过来,我就跑不掉的情况,经历过这样的创伤,之后即便笼子是打开的,你可以自由逃走,但是这些狗会变得消极应对,即使电流来了,也只是趴在那里等电流过去,这种状况就是,“因为曾经经历过很无助的情形,遇到新的情境,即使新的情境已经改变了,由于我的感觉很糟,所以我就放弃了”,这个就是习得来的无助感,其实人也有这种情况,而且会使人经常陷入抑郁之中,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经历这种小的时刻,例如小时候我洗碗一直都洗不干净,总被妈妈嫌弃,即便我后来洗干净了,妈妈还是总觉得我洗不干净,那么我就索性放弃了。
这个实验还有个部分,不是所有狗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总有一些狗,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经历,都会奋力的抗争,其实这部分是带给人希望的部分,不是每个人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也不是每一次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行为流派强调的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是靠条件反射强化来构成的,环境占主要因素,同时要知道人是有自主性的。
回溯下,什么时候我们会陷入习得性无助,我们是如何改变环境的?又或者即使环境很糟糕,我们该如何去做一部分的努力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