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本课堂 功夫在课外

2019-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免疫力

今天下午,聆听了刘荣青老师的报告《习本课堂  未来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刘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让我对“习本课堂”不仅有了清楚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习本课堂”包括“课前习”“课中习”和“课后习”,其中课前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需要学生自主习得;课中习是课堂中学生的合作习得;课后习是创造,需要学生探究习得。

《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句话拿到课堂上来,可以说代表三种课堂:第一种就是老师充分备教材,学生带着问题和疑问走进课堂,老师掌握学生的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百战不殆”;第二种是老师对教材备得很充分,对应的教学方法也设计得很合理,但不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课堂是老师讲得洋洋洒洒,却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学得是“云里雾里”,这种课堂就可说是“一胜一负”;第三种是老师课堂没有设计好,对学生也不了解,老师上得“稀里糊涂”,学生学得“莫名其妙”,这样的课堂是“每战必殆”。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课堂就是“教”和“学”,而最重要的“习”被我们放到了“课外作业”这一块。随着中国家长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习”在家庭里成了大问题。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的家长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段子”,让我们了解到“习”成了一部分家长头疼的大问题,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家庭作业”投诉老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朱熹的《朱子语类》中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朱熹强调学与习必须兼顾,知与行应该统一。

老师在不知道学生“学”的效果时,而去布置学生的“习”(课外作业),而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学得”,没有“已知已能”,而“习”就无从下手,这也就产生了上述问题,“课外作业”成了一部分学生,一部分家长头疼的大问题。

其实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也是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但有些老师只是做到了备教材。而“习本课堂”的“课前习”让老师能从学生“习得的作业”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解决了备课中的“备学生”。老师带着对学生的了解,设计课堂中的“课中习”,老师除了针对“课前习”时遇到的问题加以点拨解疑知外,还要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巧妙有序地串联起来;而学生带着问题和疑问走进课堂,在合作学习中“习得”。而在前两个环节做扎实的情况下,“课后习”就不是问题了,但老师在“课后习”的内容上也要下功夫,要让学生是运用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去探究,去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题海。

而对于“习”,老师要“限时、限量;全批全改;分层分类”,这就是“智慧作业三部曲”。“限时、限量”解决了“作业量”大的问题;“全批全改”让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就能够在“课后习”时,能够“分层分类”了。

“习”是课堂中“教”和“学”的“联结点”和“关键点”,有了“习”,“教”和“学”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老师要在“习”上下功夫,课堂教学,而“功夫在课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