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不想找了,我的专业不配找工作。

2017-04-01  本文已影响30人  实习僧网

毕业季是个焦虑的季节。找工作那段时间,雾霾天。每天都奔波在路上,宣讲会一场接一场,面试一个接一个,心情总是低于水平线。看见隔壁理工学校企业招聘就和收购大白菜一样,一招就是一茬,就更觉挠心了。

这时候心底总会有个声音:我为什么会选了这么个破专业?

(专业:这锅我不背

01

/

和我一起工作的潘嘻嘻选专业的经历比较神奇。填报专业之前,她和姐姐在街边小摊喝夜啤酒。她姐说:“你这个分数报我本科的学校刚好,不然就去读广告吧?我当年有个朋友就是读广告学的,现在还挺有钱。”

广告?好像也还行吧。她就这样被忽悠进了广告学。

她说,现在想想,她姐姐要是认识有钱的心理系同学呢?现在自己不就学的是心理?

大一大二的时候画画摄影学软件学传播学营销,大三学更难的软件和更高级的营销,大四就被扔出去实习。

大学四年,有一半的课程与设计有关。经过长期坚忍的付出,全班同学得出一个“我绝对不会做设计”的结论。另外一半的课程则与营销有关。营销学了有什么用呢?就写一写没人参与的调查问卷、做一做无法落地的策划案。

广告公司,尤其是国际4A广告公司,是很多广告人向往的地方。

然而4A里一半都是海归富二代或是英文水平堪称native speaker的985学霸,他们其实不需要这份工作,来广告公司更像是体验生活。另一半有像潘嘻嘻一样广告学出身,拼了老命挤进去的;还有不知道学什么,但年轻貌美的。

最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广告什么人都能干,读广告学屁用都没有。

02

/

而每次别人问起专业,一听我是文学院的,眼神就自动迷离了起来,无意识地把我归为有文采有文化有底蕴的社会主义好青年。而实际上文学院的日常是,该看剧的看剧,该打撸的打撸,背一篇古诗文还没中学生流畅。

四年下来,别人都掌握了一门技术,而我的技能点还是和高中毕业时持平。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就是我的数学水平倒退到小学五年级了。

走到大四的分水岭,一半开始早出晚归准备考研,还有一半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而我日复一日奔波在秋招之中,发现除了文秘、行政,好像没有什么适合自己做的。

面试房地产公司的营销策划岗,尴尬地发现自己比市场营销专业少一分专业;面试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又尴尬地发现自己比新闻传播专业少一份技术······

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专业只能给予你逐字逐句揪出错别字的专业病。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却又超离于生活。

这对必须面对就业难题的人来说,这个专业,太无用了。

03

/

在去年的学院毕业典礼上,我最爱的老师这样说:

“当我们在毕业季感慨‘致青春’时,是因为我们知道,‘校园’和‘年轻’不能再成为让我们停留在时间之外的借口,你必须突入这沉疴遍地的时代,突入你自己最具体的生活······开始真正需要检验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不只是文学,其余专业也是如此。在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之后,我们无可奈何地曝露在社会的风霜里。

要把抽象的专业知识一点点衍化为现实的操作或是某种为人处世的心态,需要许多尝试和反思。

焦虑之下,我们会怪罪于专业的“无用”,给不了自己可视的丰厚回报。但其实,专业赋予我们的知识远不能用利益来衡量。当我在这里写着我的所思所想,才意识到前四年潜移默化接受的教育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也建构了现在的我。一字一句,都是它赋予的。

它的意义存在于无形。就好像,三月的春风、暖日、和好心情。

愿你在这个角落,发现自己。


本文由实习僧原创,转载请私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