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育儿73)给孩子写一本书
文/张秋兰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一直很好奇我自己三岁时是怎样的,七岁时又是一副什么模样。询问了父母无数次,都得不到理想的答案。得到的回答无非是“忘记了”,或“记不清楚”。
当自己真正成为母亲,我才知道一个生命是这样的成长——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十个月,出生后靠乳汁(实际上是妈妈的血液变现的)滋养,三个月能翻身,六个月会坐起来,九个月会爬行,一岁左右开始学习走路,两岁之后才会与人交流(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管好自己的一张嘴)……我从中体悟到了“人身难得”的分量。
纵观古今中外,历览众多育儿书籍,几乎全世界两岁前的孩子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例外与特殊的太少太少。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职业,都要考取相关的资格证和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上岗,唯独母亲这一岗位无需任何证件。好似领取结婚证后,担当母亲的职责是自然而然能做到的事情。
然而,做母亲比做世界上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复杂和艰辛得多,需要一辈子的坚守与关注、付出与操劳,哪怕再苦再累。
刚结婚,还没有孩子时,我翘首以盼,热切渴望;怀孕时,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孩子出生后,我日夜守候与陪伴,心随着他的呼吸而跳动,低头满是欢喜,抬头又是一番牵挂。尽管有时很累特别疲惫,但总感觉孩子是一座桥,通过这座桥,我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心灵状态,从孩子一天天的变化想象自己幼时的模样,内心世界随着他日渐细腻和丰富,甚至还发现了自己需要改正的许多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和控制力都比我们大人要强一些,比如他在飞快地奔跑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了,额头上肿起一个大包,手心被石头划破,他却能在哭过三四声后,自己抹去泪水,忘记疼痛,继续做新的事情。另外,孩子没有分别心,比如,看到很多东西,他都会拿起来看一看,甚至嗅一嗅、尝一尝,就连洗澡时他也要用手掌沾了洗澡水来舔一舔,在他眼里,万物都是平等的,他想去接近、尝试。
儿子三岁时,我记录了他从出生到两岁半的成长过程。在照料和哺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和他一起在生命的这条河流里成长、欢欣,犹如一年中的春季,吐故纳新,呼吸新鲜的空气,仰赖大自然、长辈及亲朋好友的护佑,一点点展露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儿子,我似乎找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像,看见一点点灵光,拾起一把把值得去珍藏的记忆,追随自己在广袤的时空中感受童年时代的纯净纯善、活力四射以及无所分别。仿如上天再给了我一次欣然重活的机会,让我重新为人,改正自己的缺点,并逐渐认识到“不再让父母辈的缺陷在下一代身上重复”的重要性。
这份记录手记,仅仅是心之所至,有些细节是标题无法企及的。我尽量让目光重新敏锐,让步伐恢复矫健,让天性快乐生长,让亲情温暖有力。有时,耳朵能捕捉到蜻蜓的呼吸,发梢能感受阳光的呢喃,微笑如甜橙一般耀眼,眼泪亦如菩提般仁慈。
坐下来,翻看照片,自己静静地躲在房间回眸我与儿子相守一段时光的掌纹,真是一件令人窃喜的事情。
回顾儿子的成长与变化,一次又一次意外的惊喜与触动,我感情的粮仓渐趋丰盈,收获很大。
有人说“生命的充实,不在于年岁的长短,而在于领悟生命的深浅。”是的,我与儿子在相互陪伴的互动中,有着更宽广的全面观照,有着从容希冀与呵护理解的胸襟,有着唤醒童心与觉察需求的投入,有着真实记录与捕捉微妙思想的衔接。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从心出发,用文字和照片珍藏孩子生命的成长痕迹和自己为人母的历程,尽量保护好孩子他那纯真无邪的人性,陪同他一起探索和追问世界。
假以时日,如果能够出版,我甚为欢喜。如果没有伯乐看上我的文字,我会在儿子即将成年礼时(18岁)单纯地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他,告诉他三岁以前他是如何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