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依旧守辽东 | 袁崇焕工于战术而拙于政治

2023-11-19  本文已影响0人  舞英社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今河北)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明末的文坛领袖。孙承宗在天启初年入阁。天启二年(1622年)正式命他为督师,督辽4年,收复失地700里,后金军不敢轻率西进。后遭阉党排挤,被革职。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清)兵入大安口,明廷令其守通州,后移镇山海关,收复永平、遵化等地。四年被夺官家居。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绕道入长城,孙率家人拒战,城破自杀。[1]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别称袁督师,字元素,号自如,[1]明朝末年蓟辽督师,抗清名将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遭凌迟处死。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2]后官至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

——节选自百度百科


袁崇焕,我在没有读《明朝那些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崇祯帝朱由检昏庸而自毁长城之举。

然而当真正的在作者当年明月的抽丝剥茧、丝丝入扣的还原实事后,我们才发现,袁将军是工于战术,拙于政治的。

这点他的确不如他的老师孙承宗,更加老谋深算,明察秋毫。

首先是他在初入师行伍的时候,就不经过老师的同意而擅作主张把虽有贪佞而不经过朝廷之意见而就地正法。

后来因崇祯帝扳倒魏忠贤以及阉党后重新启用,他身为兵部副部长,巡抚辽东后他又将看得不顺眼,但确实是8年时间在辽宁抚顺的皮岛上不断的钳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人,说杀就杀,而根本就不请示自己上司崇祯帝的意见,可谓是刚愎自用。

且他还放任皇太极从遵化长城段入后金军劫掠长城沿线以及危及京师,甚至任皇太极的马刀队纵横恣肆的抢劫京畿要地,把京城市郊的世家大族以及平民百姓的田亩都劫掠一空,生灵涂炭,他却只是追而不击,围而不攻。

甚至带着自己的边防军绕着京师重地游走,甚至还想请示皇帝进京城休息军队……

虽然,他是没有叛变嫌疑的,因为如果要叛敌,他早就会献出关宁防线,任清兵入关。

然而,或许他是在部署如宁远之战一样,英勇而顽强的在最后坚持中战胜甚至打死了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

可是,现实是不可假设的,历史也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或许宁远一战他的确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乙巳之变他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敌人引到京城门口弄得皇帝惴惴不安,京畿近郊百姓被劫掠一空,而且他还如看客般根本无动于衷。或许他在战术上如猎手一般冷静的观察这敌人,准备伺机而动,一击要害。可是,崇祯帝却没有看到。而明末的党争,以及东林党和阉党的势不两立,这些言官假借官员的悠悠之口而行政治斗争剪除异己的实际用心,这些都是袁大督师始料未及的,甚至他压根没有听得进其老师孙承宗的意见……

是的,袁崇焕将军他努力,他义无反顾,他舍身忘死,最后他的不懈坚持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之战的暂时胜利。

但,明朝这个国家却不仅仅是宁远辽东之地,它作为一个政治系统,它更需要全局性、战略性的谋划,而不仅仅只是战争本身那么简单而单纯……

最后,言官正好瞅准了袁崇焕为崇祯帝所囚之际,而趁机利用袁崇焕和首辅钱龙锡关系密切,而欲借袁崇焕扳倒钱龙锡,而这个扳倒首辅的副作用就是将袁崇焕推向了死亡的边远……

1630年崇祯三年,北京西市口,袁崇焕在曾经被其热血保护的无数臣民的簇拥见证下被凌迟处死……

他留下的遗言是一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力 2023年11月20日 癸卯年十月初八 周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