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本是一个我们已经熟透了的经典故事,而且每每提及它,我们都会对此嗤之以鼻地给予其“荒唐可笑”的评价。
记得当初第一次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就那我都觉得那位刻舟求剑人的所作所为是何等的荒唐与可笑,竟还不禁地问道:世间怎么会有这种人呢?简直蠢透顶了!至于怎么个蠢法,故事最后那句也说了:“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当时的我甚至认为,作为最后总结的这句,根本就没有完全将这种愚蠢行为的“愚蠢度”或着愚蠢根源总结到位!
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又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样的问题,不光是一直以来我的看法,而且我相信,这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的共同看法。不过,我现在想说的是,这里我们每个人都不妨扪心自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自从最初刻舟求剑的故事发生后,至今为止我们这个社会里还发生过类似于刻舟求剑的故事没有?第二,刻舟求剑的行为真的就“愚蠢透顶”了吗?
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有一个桥段,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同时也颠覆了我对刻舟求剑故事的传统认识。那个桥段是这样的: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与陈乔年在大街上卖由他爹做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晚上收摊整理杂志时,弟弟陈乔年发现了一个黄色的布包,打开一看,那里面有一张580多块大洋的银票和一张账单。乔年高兴地对哥哥延年说:“哥,咱发大财了!今后不用再这样勤工俭学了!”没想到哥哥延年却瞪了弟弟一眼:“闭嘴!如果丢布包的人是你,还会这样说吗?”乔年问哥哥:“那咋办啊?”哥哥:“坐在这里等!”……夜色中,小哥俩坐在那里等了几个小时后,果然等到了失主的来临……
电视剧里的这个桥段与刻舟求剑有关系吗?当然有了,而且非常贴切!那失主时隔几个小时后再返回去找他的钱包,难道不是传说中的那位“刻舟求剑”人吗?若按常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若按常理”),我们甚至会预见到,这位失主的“刻舟求剑”,比原版的“刻舟求剑”人还要荒唐呢!原版的那位仅仅只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而电视剧中的那位失主不但是“舟(陈氏小兄弟俩)已行矣”(若按常理)而且更是“剑(失主的布包)亦行矣”,求剑若此,岂不是更加惑乎?然而,再说一句,然而!所幸的是,电视剧里面的那对陈氏小兄弟那次,他们并没有“若按常理”!
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那个“惑”字!细抠一下,这就涉及到认识论范畴了。原版的刻舟求剑“惑”在哪里了?又“愚蠢”在哪里了呢?对!就在那个“舟已行矣”上了。这里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设那条船上的船夫,那个船夫当时就让那“舟”停了下来呢?那样,被我们所耻笑了几千年之久的那位刻舟人,他当年的那个“刻舟”之举岂不是就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举措了?再回到电视剧,电视剧里的那位失主怎么就不“惑”了呢?因为,他碰到了陈氏小兄弟,碰到的是一对有着很高道德境界的谦谦君子。
我们说,电视剧里的那位失主是幸运的,因为他虽然顽固地使用了被我们嗤之以鼻的“刻舟求剑”伎俩,但最后却竟然找到了他所要找的“剑”;而作为读者与观众的我,我也认为此时的我同样也是幸运的,因为陈氏小兄弟的行为,让我彻底改变了自己之前的一个认识:刻舟求剑者并不愚蠢!而且特定环境下,刻舟求剑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