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方法>实例》读书笔记-03

2017-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丘三
你是否也犯过同样错误?

1

今天读了一篇永澄老师《永澄:原则>方法>实例》http://mp.weixin.qq.com/s/ItjM0bh_GKQ5MyckWGcymg,给我最大感触了是我们在做事时,应该从哪个方向开始着手?
为了对当事人表示尊敬,我们暂且把这个案例当成一个故事来讲。
故事源于一个公司职员,因为没有完成公司领导所交办任务,本来有能力完成,却一拖再拖,而被领导臭批一顿。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点值得提醒:

2

对于问题一,我们该如何解决?
首先是畏难情绪。我一开始以为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认知存在着偏差,形成条件反射。比如,一提出问题,就说“很难”“我办不到”等,在口头上都开始了畏缩。现在,我突然发现这只是一个结果,我们更加追根溯源地回到问题源头,可以看到这是没有很好厘清事情任务,整理出完成时间节点,保证任务能有效推进
有效推进任务,应该确保自己在所涉及工作那块有很好了解,一般来说,了解情况越多,所能筛选出知识点就越多,能站高度也越高。然而,刨去完美主义作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站那么高。根据永澄老师进度(RSQC)模型http://www.jianshu.com/p/b3306bd1ed69,可以看到要保证“进度”、“质量”要求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太要求“范围”。

可以看到“进度”与范围、质量呈负相关,与成本呈正相关
在以上案例中,做事人就是太要求范围和质量,导致了成本急剧上升、进度被拉下来。
我们要善于从思维中跳出来。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知道上级对这个问题质量要求如何?进度要求如何?(有些会要求范围、有些不会)正如永澄说的,我们完成任务时候,应该头脑中有意识,任务是针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团队)?针对自己,任务可以完美,针对团队,任务可能就要先完成再完美。这是永澄老师所说的,具有自定义任务属性了。理解标准、压低期待,不要被完美主义所蛊惑

3

好了,回到了我们题目:原则>方法>实例。我们前面所说只是在实践中遇到某些问题,如果可以,应该用更加稳定、简单有效方法指导。这样一来省去了在做事中纠缠很多细节,陷入琐碎,二来稳定指导方向可以让我们在前进过程中有方向、有标度,更好选择策略。用升维方式,来解决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曾经做过实验。如果要验证某一问题正确与否,可以选择通过一两例实验验证,又或者,需要更稳定、保守结果,可以选择做更多实验。这些都是在一定方法基础上,验证了方法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这一个层面上说,方法是统领实验的。
在很多方法得到总结之后,我们有可以得到某一个原则,比如说,力是相互的;能量、物质是守恒的等等。从这一个层面上说,原则是统领方法的。
永澄老师反过来说,方法可以让你产生一种结果,而原则可以让你持续稳定产生一种结果。从这个层面上讲,实例大概就只是得到了一个数据罢。
以下是永澄老师所列举原则,都是从大量方法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感受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