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网络上无端指责和质疑的背后,是过于依赖思考的结果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鹰soar

发展党员答辩期间,书记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作答,从小到大最让你刻骨铭心的事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什么?

我给书记讲了初中时候的经历。那时初三考试分班,我作为第全年级第一百零三名被破格提到快班,我和朋友刚进来对新环境非常不适应,新班级同学都很要强,很排挤我们这些从慢班上来的学生。

朋友埋怨老师太严,张口闭口就说班主任不近人情。因为课程进度太快,我俩跟的很吃力。作业太多写不完。原来班级的同学不接纳我们插班生。

我只是默默忍受,不断从各个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下课喜欢讨论历史人物。我就回家恶补《百家讲坛》。他们以下象棋的方式比拼智力,我就抽空找宿管大爷下棋提高棋力。

初三是升高中的关键时期,虽然表面不说,其实大家内心里都在成绩和名次上较劲。朋友一边抱怨一边准备申请退班,而我一边学习,一边融入这个在我看来积极进取的群体。我很幸运,交到一帮有想法有能力的朋友,也上了更高层次的高中。

说起这段过往,我感悟良多,那时的我就像是农村刚进城的孩子,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在新环境面前茫然,被班上同学欺负还浑然不知。那时我从未有过任何不满的情绪,只知道我很差劲,处处被别人比下去,单靠一份上进心支撑着我前进。

小时候受人欺负,身体上打不过,言语上却不想输给对方,于是我养成了一种习惯,见人就调侃,嫌不过瘾就再恶心他几句。于是亲近的人渐渐疏远,陌生的人不敢轻易与我亲近。

我从不以恶意的眼光看待他人,却总是第一时间在言辞上构筑好防线,宣示主权。虽然有几个知心朋友已经习得我这种性情,但长久下来我也难免孤独。

慢慢我意识到不能这样,开始寻求改变。

可怕的是,我发现更多人不怕这种孤独,

他们更愿意开启嘴炮模式,轰击看不顺眼的一切。

观看综艺节目,舞台上的选手都要被评论炸一遍。原本用于交流分享体会的弹幕,倒成了用真枪实弹,写满恶语的幕布。

选手表演投入,越发动情。评论就开始诋毁:“同样参加比赛,你哭了对别人公平吗?”

当他们站在舞台上分享自己演艺路上的的艰辛坎坷,却有人发出不屑的话语:“你来这里是唱歌的,不是来讲故事的。”

每次见到这样的评论。总有种错觉,这是一群没有同理心的观众,他们感受不到选手参赛的压力在讲述中得以释放。而我是异类,我深知选手也是人,也需要宣泄情感。

其实人都有同理心,只是不能每时每刻都抱以共情。当别人在舞台上享受人生的快意时刻,是他最绽放魅力的时刻。不要用任性的言语中伤他人,静静地坐下来欣赏演出,用音乐给喧嚣的内心增添一些枝叶和花瓣,以恬静平淡的内心迎接今后的生活。

遇到困难时想起他们充满自信的眼神,让自己的眼睛会发光,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放在公众视野下的事物,总免不了被一些好事之徒无端指指点点。

求职节目上质疑求职者学历造假。

选秀节目,有人质疑导师水平不够。

信息时代我们经历过无数个谎言,形成了对信息甄别的戒备,也见过太多滥竽充数的半吊子节目,因此对所谓权威也有了警惕。

众多质疑下,其实反映的是内心的迷茫和无力,越想挣脱未知的困境,就越能感受到内心的不确定。便会越着迷于下结论。

如果真的执着于真相,倒不如将散播疑问的时间用于学习声乐知识,那样歌手的演唱便一目了然,导师的评价也许能带来宝贵意见。很多困惑也能在查阅资料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化解疑问的过程就是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力的过程,真理之所以为真理,是经过实践才被人知晓。

易中天教授在《开讲了》节目中被学生代表怒怼。一位学生代表认为这位学术大师不务正业,到处上节目是在刷存在感。甚至将刷存在感的行为归因于童年离他而去的母牛所造成的空虚。

易中天教授反驳的很犀利,层层推理中,逻辑环节没错,“刷存在感”这一逻辑起点错了。

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待事物的看法,学生代表在第一时间对易中天教授产生刷存在感的负面印象,不仅得出了片面的结论,还错过了整堂课的分享。

在他身旁的青年学生已经记满了体会和感悟。

“批评家们”的眼中总是看到世界的残缺而不是美好,他们口中总是充斥着不满和愤恨,却又对整个世界无动于衷。

有的人眼里,有钱人除了奸商就是富二代。

有的人一边吃着热腾腾的大肉馅包子,一边抱怨这个世界太假。

有的人没有调查了解就指责中医是坑蒙拐骗。

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做一位独立的思考者,做一位严谨的实践者。

越是荒诞的猜测,越有人深深信服。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名为《阿波罗登月骗局》的文章,质疑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的真实性。作者给出如下几点论据。

一、阿姆斯特朗登月发生在1972年,然而直到2012年都没有第二批人再次登月,这30年间的技术积累和进步,至少能够再送六批宇航员上月球。所以说当时的美国完全没有这个技术和能力。

二、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会飘起展开,而月球上没有风。

三,登月的证据只有一段简短的录音和几张照片,而没有后续的研究成果。

此番论断一经提出。网络上便出现了各种阴谋论。

《科学的遗憾》一书中,作者曾痛心疾首地发出指责:有些人宁愿在沙发、扶手椅凭空瞎猜,却对放在眼前的事实置若罔闻。

阿波罗计划是美苏冷战期间的产物,美国如果在太空竞赛中造假,苏联老大哥第一个站出来拆穿,根本等不上一个网民在这里苦思冥想找证据。

查阅资料的功夫,就能获得较为客观的认知。而不是异想天开。

将猜测怀疑的心思花在查阅文献上

将猜测假想的思维能力用于设计论证和推理,更能获得对人和事物的客观看法。

喜欢用第一印象去定义对象而不是通过调查论证得出结论,那么思考就将失去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