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印象
对于莫高窟,最早的印象来自于高中时代看过的《唐诗故事》,书里仿莫高窟反弹琵琶壁画的插图,让我对遥远而神秘的敦煌莫高窟充满了向往。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去一次敦煌,亲眼看一看莫高窟的壁画。只是没想到,这个心愿,直到30多年以后,才得以实现。
敦煌城东南25里,有山名鸣沙。鸣沙山东麓是一带长长的断崖,现存莫高窟700多个洞窟,分成四层,分布在这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
早上7:40,就到了莫高窟。到自助售取票机换取了购票信息单之后,随着人流,走到观影厅看完《千年莫高》《梦幻佛国》两部数字电影后,再乘坐景区交通车到莫高窟窟区参观洞窟。
秋日的西北,天高云淡,湛蓝的天空,鸣沙山如一条淡黄的绸带,而莫高窟一个个洞窟,就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鸣沙山上。
为保护窟内文物,一张莫高窟正常票每次只能参加8个洞窟,其中96号、148号、17号三个窟是全部人员都必须参观的,另外5个洞窟,由莫高窟的讲解员决定,讲解员不同,所参观的洞窟也不一样,此次我跟的讲解员,选择的是109号、103号、244号、257号、259号五个窟。
九层楼外景图(图片来自于网络)96号窟开凿于初唐。窟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所以也称“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高达35.5米的弥勒佛坐佛,目光下视,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解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96号洞窟弥勒佛坐佛(图片来自于网络)148号窟建于盛唐,为陇西李氏望族所建,窟内佛坛上是一尊身长14.40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佛向右侧卧,面容丰满,双眼微闭,右手放于右脸之下,左手放于左腿之上,一副安然入睡的模样。身后塑有弟子、菩萨等72尊塑像,表情各异。南、西、北三壁上,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的巨幅涅槃经变图。画面色彩辉煌,人物生动形象。可惜受参观时间限制,无法详细观摩。
148号洞窟涅槃佛(图片来自于网络)17号便是藏经洞。据传,为躲避战乱,莫高窟僧人将经卷存放于该洞窟的洞穴之中,用石板封闭后又在石板外绘上壁画,待战乱后再开启。但封闭洞穴的僧人们一去不返,此洞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为无人知晓的秘密。直至1900年,看守莫高窟的道士在清理16窟时,才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封闭的洞穴,洞内藏有5万多件佛教经卷。
王道士将此事汇报给了清朝政府,自顾不暇的清政府直至1910年才下令将这些经卷文物运往北京保存。但可惜的是,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已经从这里取走了600多卷经卷。1014年,斯坦因再次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570余件写本、绘画等文物。除此之外,还有法国、日本、俄国等人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购走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合计近4万件。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
17号藏经洞(图片来自于网络)109号洞窟开凿于五代,是当时敦煌统治者曹元德为纪念其父所建造的功德窟。窟内原塑像已毁,现存塑像为清代重塑。窟内南北东三壁绘有经变图。在这里,顺着讲解员的手电筒光线的引导,我终于看到了反弹琵琶乐伎图。
112号洞窟反弹琵琶(图片来自于网络)(找不到109号洞窟的反弹琵琶图,就用112号的代替了。)103号洞窟为盛唐窟,壁画保存完整,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画面轻快灵动,绘于东壁门的维摩诘经变图,更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画中的维摩诘手拿麈尾,身体微微前倾,双眉凝结,双目炯炯有神,须发奋张,毛根出肉,宛如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形象。而文殊菩萨则显得平静沉稳,胸有成竹,与维摩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维摩诘像以线描为主,笔迹磊落,受到艺术史家的高度关注,认为具有吴道子画风,代表着8世纪中国绘画的成就。
103号洞窟维摩诘图(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只能看一个洞窟,一定要看103号洞窟。看到了这张壁画,才算不虚此行)244号窟为隋代窟。窟内共塑有三组11尊塑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现在、未来三世形象,均为隋代原作品。其中主尊佛释迦牟尼佛,身体宽厚丰满,面含微笑,双眼微微下视,表情庄严而慈祥。佛两侧是两位弟子。大弟子伽叶原是一个外道徒,后经释迦牟尼佛点化成为弟子,他为弘扬佛法四方游说,历经了艰难险阻,因而被称为“苦行僧”。古代匠师根据这一特征,将他的脸部塑造得布满了皱纹,袒露的胸部肋骨清晰可见,完全是一位饱经风霜、历经苦修的老者形象。小弟子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19岁出家,记忆力好,能将佛讲法言论准确无误的背诵出来。所以,本窟的阿难像,也是一个少年的形象,圆圆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单纯的稚气,恭敬地站在佛的身边,样子虔诚可爱。
244号洞窟(图片来自于网络)257号窟为北魏窟,窟内是著名的《鹿王本生图》,也就是九色鹿的故事。该幅壁画采取的是长卷式构图,故事情节由两侧向中间展开。左侧描绘的是九色鹿救起溺人、溺人长跪致谢等情节,右侧描绘王后要求国王给她捕杀九色鹿、溺人告密、溺人引国王军队去树林等情节,中央的主要位置画九色鹿向国王诉说救溺人的经过。左侧的几只鹿都向右行,右侧的人马都向左行,两边的趋向都使人的视觉集中于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这一情节上,突出了主要情节和主要形象,构图十分巧妙。
257号洞窟《鹿王本生图》(图片来自于网络)259号窟也是北魏窟,窟内佛龛里是很少见到的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并坐说法像。佛龛两侧各塑有协侍菩萨两身,其中南侧的协侍菩萨造型优美。当讲解员用手电筒从侧面照着菩萨的脸时,我们会看到,菩萨双眼微睁,嘴角上扬,嘴角边还有两个小酒窝,仿佛在恬静地微笑。
259号洞窟双佛并坐说法像(图片来自于网络) 259号洞窟微笑的协侍菩萨(图片来自于网络)参观完8个洞窟之后,我又去附近的陈列馆看了8个1:1复原的特窟。虽然是复制品,但也已能从中一窥原洞窟的精美,让人赞叹不已。
217号洞窟(图片来自于网络), 此窟为特窟,已不对外开放。走出莫高窟,站在九层楼下,再次抬头仰望断壁上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洞窟,既有夙愿得偿的满足感,又感觉意犹未尽。8个洞窟加8个复原窟,只不过是莫高窟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中极小的的部分,但也已令人叹为观止。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莫高窟的塑像、壁画,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了当时西方艺术的长处。站在窟内,既为古代塑像、绘画艺术之美所陶醉,为壁画所表达的佛经故事所震撼,更为古代塑像、绘画工匠们精湛的技巧所折服。
曾有人将259号洞窟里微笑的协侍菩萨称之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将整个莫高窟称之为“东方卢浮宫”。但不仅莫高窟、微笑的协侍菩萨的问世远早于卢浮宫、蒙娜丽莎,其体现的历史底蕴、艺术成就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也远不是后者所能比拟的。
莫高窟内那些精美绝伦的塑像、壁画,是由当时的工匠、画师们所创造的,这些工匠、画师的姓名早已不可考,但从一座座形象生动的佛像、一幅幅巨大精美的壁画中,我们可以想象,1000多年前,这些无名工匠和画师们是怎样殚精竭虑,甚至耗尽毕生心血来创造这些作品,为后人留下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的。而在欣赏这些伟大的艺术品时,我们又能从中感受到1000多年前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灿烂,那是后代只能仰望、无法超越的高峰。所以,1941年,已经成名的张大千,来到敦煌临摹壁画长达两年多,可即便如此,他的临摹作品,也远不及原作灵动,与真正的壁画相差甚远。
(图片来自于网络)可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最好见证的莫高窟,因为气候、风沙、虫害,甚至是过多游客的呼吸,在以一种缓慢的、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逝。已经在中国大西北的漫天黄沙里存在了1600多年时光的敦煌莫高窟,终有一天,将归于黄沙,走向消亡,这种痛心而又无奈的感觉,是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有的。
每存在一天,就更接近消失一天,也许再过几百年,我们的后代,也许就再也没有了亲临敦煌、近距离观看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的机会,只能从网站上去观看数字敦煌。所以,作为能够走进莫高窟的我们是幸运的,而每一个爱莫高窟的人也都希望,莫高窟消失这种无奈与悲伤,永远都不要发生。
217号特窟壁画(图片来自于网络)说明:莫高窟内禁止拍照,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