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15三位妈妈,还好吗?(三)

2018-05-15  本文已影响88人  香巴波大

    说到祖国母亲,这就复杂了。坊间概念很多,咱不去管nation、county、government这些扯不清的东西,只论文化层面上的母亲。细细的想来,大致可以这么分一下:主流的儒家文化,小众的道家、佛家,到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小文化圈。如果再算上家庭文化影响,那么就是一个圆圈套圆圈的图案,层层叠叠,每个人都是无穷圆圈的的圆心,每个人都在这无边的土壤上成长。然后带着自己都不能察觉的特征走出去,再与其他圆圈相交、融合、冲突,再衍生出若干生命的涟漪。所以文化的母亲是什么?确实无法说明白。但她的影响——像希腊神话里的大地之母盖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构筑成我、我们每一个生命体的底层密码。

    确实很复杂,说不清。但是可以一条条单独拎出来概括一下。儒家自不必说,它的精神渗透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观念中,比如我爷,离休老干部,估计现在很多人不明白离休和退休的区别。抗日战争以前参加工作的叫离休,之后的都算退休。离休之后,县里委托他写县志,也没谈什么补贴,他就熬灯抽烟的写,那时候也没啥好东西吃,结果67岁就肺癌去世。奶奶老说不顾自己身体,夜里吃烟,咳咳轰轰的。最后的县志成品也没有署上名字。总之吧,为了革命真的是献出自己全部生命。这就是我孩童时代理解的承担,超越语言的传递。虽然奶奶老说爷爷痴,父辈们说他傻,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小镇老家紧挨着一条河叫串场河,据说有一年发大水,哪里筑堤都不行。当时范仲淹任淮安府知府,根据老农提示,在河里洒了许多麦壳,然后根据麦壳的轨迹修筑了一条至今都在使用的堤岸,叫范公堤。小镇就坐落在范公堤上。范公英灵不远,或许这就是小镇虽然成立不久,但儒家文化却始终在发挥影响的原因。记忆中,小时候的串场河河水清澈,石板码头人来人往的,淘米、洗菜、刷鞋、挑水、洗衣服,热闹的很。沿着河边是一排柳树、槐树,垂着头,让发梢在微风中来回摇摆。浓阴下,就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有水,还可以爬树,再加上一群伙伴。这几年回家,感觉童年记忆中的生活已经干瘪成老太婆了。枯瘦的水,暗黄的脸色,不复当年的鲜活水灵。

    距离小镇十几里的里下河地区是纯粹的农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草滩,大片的草春生秋黄,密密的草丛里藏着很多神秘。爸妈在那开店的时候,就只是农田了。很多神奇、神秘的传说也只能是听说了。或许是因为没有历史吧,没有任何人文的色彩,只是在土里刨食。幸好有水路,不至于那么闭塞。方圆三里也就一所初级小学,一间房子里排成四排,一排一个年级。唯一的一个代课老师给一个年级上完,安排功课给下一排的人上。他同时还是音乐、绘画、体育老师,我记得我学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邓丽君的小城故事,他用整开的纸把五线谱和歌词工整的抄上去,用教鞭点着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我们唱。学会画的第一个简笔画是一条鱼,这个技能至今未能升级。这里和小镇一样,也日渐削瘦。小伙伴们散落在地图上,许多年也见不上一面。当年的叔叔阿姨们逐一离开这个世界。

    现在想来,故乡留了什么给我?很难总结。离开家乡20年,再回望比较,才发现那看似没有赋予我任何特征的家乡,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的氛围。妈妈的乳汁早已化为子女年轻的血肉和骨骼,但妈妈已经随着岁月沧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