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简友广场

愿你随身携带“避难所”:读《毛姆读书随笔》·5

2024-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随风似水
《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同样能给读者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引人深思的伟大作品。

《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作读来一点不轻松,我也是跳着读完的,跳过了冗长战争场面的描写。因之前读过两遍他的另一巨作《安娜˙卡列宁娜》,对书中列文这一角色印象较深,在《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这一角色让我联想到列文,毛姆在《读书随笔》中谈到这部小说中提到列文和皮埃尔与托尔斯泰自身的关系,似乎为我找到了一把打开这部伟大小说的钥匙。

图片来自网络

托尔斯泰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不再相信上帝了,但失去信仰让他越发不幸且不满,因为他没有了能够用以解开生命之谜的理论。他曾经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下去?”而他无法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又再次开始信仰上帝。他只接受那些仅存在于简朴和直观之中的真实。他开始接近穷人、平民以及文盲之中的信徒。

出生贵族的托尔斯泰年轻时过得荒淫的生活,中年后,他笃信自己有责任尽可能少地依赖他人的劳动成果,开始自己生炉子、打水、整理衣物,还请来鞋匠教他做靴子。他甚至和农奴们一起干活——耕地、砍柴、运干草。他为自己只从事写作感到不安,想通过体力劳动自我救赎。《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列文,《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虽是贵族,却都亲自参加体力劳动,在繁重的劳动中让心灵得到救赎,获得新生。

这是托尔斯泰美好的愿望,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不过是他的理想主义。他做的靴子根本无法穿,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还因此与妻子发生严重冲突。他要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不留给子女,让妻子大为不满。他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把日记给妻子看,虽说这样做显示了他的真诚、坦荡,却引发了妻子的猜忌。到晚年,他不得不四处藏日记,最后离家出走,也是因为不能忍受妻子偷看他日记,却不幸死在了火车站。

木心说,“艺术家都是头脑、心肠、才能,三者的合一,三者可以侧重,但不能单凭其一。列夫·托尔斯泰头脑未免太那个了,但他又无论如何是第一流大艺术家,怎么办,便称作‘伟大的例外’,反而见得他的‘手段’和‘心肠’是多么了不起。”

托尔斯泰有着耶稣一般的慈悲心,他后半生几乎都在为他人,却依然具有两面性。他的私生子为他合法生的儿子赶马车,却愿散尽家产帮助穷人。

毛姆说:“小说家的工作不是创造思想,而是塑造作为思想载体的人物。”托尔斯泰开始撰写《战争与和平》时三十六岁,那是创作这样一部巨著的绝佳年龄。

全书据说总共接近五百个角色,而这么多人物居然全部坚实地立住了,这是这部小说的伟大之处。《战争与和平》的关注点并非只两三个乃至于一小群角色上,它关注的是四个贵族家庭的所有成员。情节曲折、场面壮观,他就像上帝安排那些场面,拨弄着笔下的人物。

《战争与和平》的人物大都能找到原型,两个男主角彼埃尔和安德烈,据说参照的是托尔斯泰自己。毛姆说托尔斯泰意识到了自身的矛盾之处,并试图通过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来增进对自身性格的探究与理解。

毛姆对书中的女主角娜塔莎这个形象非常赞赏。他认为少女这种角色很不好塑造,而托尔斯泰成功塑造了这一女性形象。“她甜美、敏感而富有同情心,既孩子气又已经有了些女人味,她理想主义,性格急躁,热心、固执,反复无常,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迷人。”

《战争与和平》的结尾也相当耐人寻味。在经历过那么多危险、伤痛和困苦之后,彼埃尔与娜塔莎满足于安逸的中年生活之中。那个甜美可爱、难以捉摸、讨人喜欢的娜塔莎,如今却成了一个大惊小怪、挑剔暴躁的家庭主妇。毛姆认为这个大团圆结局实际上相当可悲。在他看来,托尔斯泰如此描写并非出于怨恨或恶意,而是因为他知道结局必然如此,而他必须讲述真相。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无论曾经多么轰轰烈烈,最后皆会归于平淡,走得最安稳、长久的生命还是浅浅淡淡。

毛姆在《读书笔记》中还谈到司汤达的《红与黑》、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狄更斯的《大卫·可波菲尔》等十部小说。所幸,皆有读过,有的写过读书笔记,此篇不再一一展开论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