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终身学习者”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34人  AllenRen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掌握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得到》

相信很多订阅得到的同学都在遵循这个原则: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每天坚持,努力让自己活在未来等等。
持续几年下来,脑海中很多概念变清晰了,实践中也能偶尔用到一些方法论。
然而,成长的效果有没有非常显著?你有没有成为行业领域中的牛人?
极少数的人能够达到,而我个人的感觉是学得多忘得多,相信很多同学也是同感。

直到深入学习了“批判性思维”后,我从认知边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终身学习者?”,才解掉了疑惑。

问题拆分

今天的分析会涉及一些哲学内容,有点难理解。为了能够清晰地表达,我将问题拆分成四个小问题:

  1. 第一: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如何找自己对“终身学习者”的认知边界;
  2. 第二:这个边界受限于基因还是模因;
  3. 第三: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之中;
  4. 第四:怎么破。

触达认知边界

首先,我们拿批判性思维的工具“逻辑三洽”来验证一下。

世界变化之快,很多大佬都说:“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而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来才能适应未来的变化,才能掌握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大部分人可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利用好碎片时间。

从逻辑分析,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仔细推敲下,事实证据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举三类人群作为例子:

细细反思,后两类人不一定比第一类人看得书多,但他们通过学习(当然不一定是书本上的)建立了自己的思维模型(原则),并花大量的时间来打磨和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型。而第一类人,看书花得时间虽多,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了,反倒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少,学到的知识也并不能内化成为其真正的竞争力。这些都和碎不碎片学习没有半毛钱关系。

因此,这句话没有错,但不同认知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乃至于之后的行动完全不一样。

终身学习者不等于终身看书者,更不等于能够掌握面向竞争力。

如同混沌大学的Slogan:“学到不如做到”。

与其怀着知识焦虑的心态,看100本书,结果只践行了其中1本,还不如放慢速度,踏踏实实看10本书,通过整合10本书中作者的思维模型和原则,建立和打磨自己的思维模型,并且践行内化成为自身的技能。否则,看再多书同样是浪费时间。

看书、听书、听课再到践行的转化比例太低了。不说别的地方,这次学习创新院的课程,有4.2万的播放量,参与完成练习题的同学只有259人,1%都不到。可见,超过99%的人,并非是一件难事。同时,也恭喜此刻正在参与评论的同学们,你们都是践行者。

边界受限原因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小问题,这个边界受限于基因还是模因。在我看来,“终身学习者往往成为终身看书者”,同时受限于基因和模因。

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中

第三个小问题,为什么会困在边界之中?困在终身看书者的边界中的本质是两点:1. 感官欺骗了你;2. 理性同样在误导你。

就如第二个问题所讲得,舒适、满足感的感官在欺骗你,让你停留在“学到”,而不去实践。

认知没有升级,甚至没有意识到思维模型(原则)的存在的时候,理性也会自欺欺人,让你止步于“学到”。

而实际上,学到肯定不等于得到。

怎么破

第四个小问题,怎么破。讲到这里,破局的方法也很简单。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做到比学到更重要,因此,终身学习者就应该变成终身践行者。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知识输入来指导我们实践,但要提醒自己:知识的输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要为了知识焦虑而看书。

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工具,能够让我们判断一个观点暂时的正确与否。因此,通过这个工具,有可能触达和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边界,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用好批判性思维工具,相当于给了终身践行者带上了一把强有力的武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