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好

今天一口气把《亲爱的安德烈》看完了,这对母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文字和情感是如此真实,毫不做作,让我无比震撼。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是两代人,中间隔了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了东西文化差异。为了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彼此,他们决定通过一封封书信来进行沟通交流。正如龙应台所说:“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处在轻微人格分裂的状态,脑海中两种思想在激烈地碰撞。在我现在的年纪,二十四岁,我更能理解安德烈的思想,因为我才刚刚过去了我的年少轻狂——渴望自由和随性。我也能体会到龙应台的感受,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我会成为一个母亲。现在的我常常会有母爱泛滥的感觉,也会去思考以后该如何和孩子更好地相处。
正因为如此,我也更能接纳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并且找到与他们都有共鸣的地方。我时而是孩子,时而是母亲。
安德烈以“碰杯的由来”来告诉母亲:“对于年轻人饮酒,我觉得做父母的不需要过度紧张,十八岁的人,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父母的眼里,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凡事都要自己去操心,担心孩子犯错而事事都要干预呢?父母们真的要意识到,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长大后他能独立地思考。成年后,他更加需要独立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无论是做什么事,他都应该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而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你的丰富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育孩子,让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相信,这比直接限制孩子的行为更加有效和容易得多。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安德烈也不例外。他也有烦恼和忧愁的时候,面对未来一生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显得很笨拙。龙应台告诉他:“安德烈,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但是,你的手无足措,我们都经历过。”活着,就注定要与人交往,就注定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谁都不能逃避。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如何去处理和平衡好这些人际关系。所有的成长都需要时间,等有足够多的经历和磨练,你自然就能找到自己的平衡方法了。
其实安德烈对比我们很多人来说,已经拥有了很优越的生活。他可以大谈政治、爱好、休闲的生活方式,他去过了半个世界,他的家庭让他会说三种语言。在他的18岁,他已经做了大多数人50岁都做不到的事。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平庸会让母亲失望。
龙应台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有成就感,有尊严,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对于“平庸”这个话题,我特别喜欢书中龙应台对一个陌生信友的回复: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呢?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每个成年后的孩子都渴望独立,在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龙应台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也许,作为父母的都应该深思一下这句话,难道你真的要拒绝孩子的成长和独立吗?这些都是电影镜头,我们都应该去避免让它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
无论是作为父母的你还是作为儿女的你,这本书都值得你去看。父母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by 2期1组-凌西西,第二十一本书